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傘匠娘子的水鄉生活 1.第一章

《傘匠娘子的水鄉生活》1.第一章

春。

江南。

枕水鎮。

三月的小雨淅淅瀝瀝。

阿媛剛從載客的烏篷船上下來,隨著擁的人流踏上了枕水鎮南面的埠頭。可憐一雙新做的蓮頭繡鞋,剛在那青石板街上踏了幾步,便印了幾個明顯的泥點子。阿媛好生心疼,卻也顧不得許多,挎好搭著藍印花布的大籃子,撐開了油紙傘往那街巷深行去。

枕水鎮臨水而建,偌大的鎮子里大小河道穿梭,高低橋樑凌駕,恰有那縱橫的兩路寬水道將整個鎮子分為東南西北大致四個區域。

鎮東,鎮北,鎮西均是商鋪林立,熱鬧繁華異常,而阿媛行走的鎮南,深巷子里築著高高的牆頭,院落頗多,店面極,儼然是民居湊之地。

阿媛在巷子中一個矮牆邊停了下來。此原本雪白的牆壁已經斑駁,鎮南多是老宅,殘破並不鮮見。而|的青磚裡卻肆意繁衍出一簇簇碧綠的尾蕨,迎著雨滴微姿,鮮翠滴。再是貧瘠的磚土,也未阻擋這生命的磅礴。阿媛看著,不由歡喜。

牆頭出一枝沾了雨水猶如浴后人的艷杏花,與尾蕨一起,一一翠,映襯得古樸的黛瓦白牆生機盎然,並未因陳舊而顯破敗之。鎮南民居,大抵如此,雖是老舊,卻越發自然寧謐。

阿媛安心似的點點頭,心道:「便是這裡了,好在杏花未謝。」

素來不怎麼會記路,這家只來過一次,因前次商定了生意,特意記下了這家的特徵,怕今次來找不到。

「上了南面埠頭直走,第二條巷子盡頭前幾戶,那家牆披蕨草,院有杏花。」便是這樣,才記住了,不會一個人在這偌大的鎮子里走丟。

這院牆開了道小木門,應是這家為了方便從巷子出來走水道特意開的後門。

Advertisement

阿媛輕輕敲了敲門。

這家二層的馬頭牆下鑲著一扇雕花木窗,此時窗前便映出一個人影,立時問道:「何事?」聲音糯,是江南特有的溫

阿媛不慌不忙地答道:「沈娘子上回定的青團,我送來了。」

那裡面一聽,馬上應了。過得半晌,一個著竹青繡花上襦,水百幅的年輕婦人給開了門,正是那沈娘子。

沈娘子笑盈盈地客氣道:「難為這下雨天,你還送過來。」

阿媛揭開那小心翼翼用布遮住的大籃子,取出最上面幾個用油紙包大塊的事,笑回道:「說好的生意,便是下刀子也要來的。誤了您家過寒食節,我便是告罪也不頂事兒了。」

沈娘子笑著點點頭,早拿了食盒將東西接了過來。

阿媛道:「每包六個,一共四包,煩請娘子查看。」

沈娘子笑著擺擺手,和氣道:「數量必然不會,味道更是讓人放心。」眼前這看著十五六歲景的小丫頭,沈娘子是有幾分好的。相貌乖巧,做事利落不說,小小年紀出來販賣,很是不易。又瞧著子瘦弱,心下便又生出幾分疼惜。

阿媛見滿意,為人又爽快,想著將來能多做幾次生意,便又道:「這次還新做了艾餃和各撒子,我包些給娘子嘗個鮮吧。」說罷從籃中取了幾個放到沈娘子的食盒裡。

沈娘子見那海燕狀的艾餃翠綠如玉,清香撲鼻,又見那金燦燦的撒子綰各種形狀,仿若金盤繞,頓時喜了眼,忍不住誇讚了幾句。

當下沈娘子便付了青團的錢,又多給了幾個錢,說是補坐船的錢。

阿媛道了謝,又小心地遮了籃子,重新撐了傘往下家去了。

「歪棗巷第三戶,巷口有棵歪棗樹,有個瘸子坐樹下。今日做這家王娘子第三次生意,要了五個青團,十個艾餃並三個撒子。」

Advertisement

「落日橋下第一家,此戶臨水有埠頭,埠頭下常系著只一人坐的小木船。今日做這家嚴婆婆第五次生意,要了十個青團,十個艾餃。不吃甜膩,要拿專門用黃油紙包了的,糖的給。」

……

阿媛按著記憶又如此走了三四家,雖則都不是第一次去的,但還是認認真真尋著路線,又盡量多記些沒走過的路。

鎮南雖只佔枕水鎮四分之一域,大小橫豎也有十多條街巷,十多座橋,還有寬的窄的數不清的河道。

因為多數是住宅,很多小街巷都沒有名字,向人打聽起來皆是麻煩。本地人住慣了,說起來哪家哪家在何都是差不離,只是阿媛卻必須費了心思去記了,這裡可不比家山上那個南安村。南安村佔地雖也大,戶數卻不過七八十戶,幾條村路簡簡單單,走上兩日便了。

賣了那幾戶預定的人家,籃子里還剩了各糕點數十個,是阿媛特意多做的。

今次趕上清明寒食二節,一來諸戶家中火,只能冷食,二來親友相約,或掃墓或踏春,總要備些拜祭用的糕點和路上的零,阿媛的生意這才一下子翻倍了,往日里那些預定的買十個已算多,三五個的是大多數。都是吃了覺得味道好,讓下次來了直接送上門的。

除了預定,阿媛更多的時候是去賣。

今日因為預定的多,大籃子裝不下了,不然必要多做些去賣的。

此時,阿媛走到一水域,兩岸間大概有著十來丈距離,在鎮上算是極寬闊的水域了。

兩岸間駕了一座數層高,能容兩輛小轎并行而過的石拱廊橋,青瓦紅柱,飛檐斗角,樑上有水墨畫宮燈列排懸掛,端的是氣勢雄壯,古樸典雅。

Advertisement

此橋名曰雙子橋,傳說乃是百多年前,一位得了雙生子的當地富翁出資修建,因而橋有雙

沒有此橋前,據說鎮南往鎮北只能走水路,如今過了雙子橋便是鎮北。而此橋自建起便了各路行商和當地居民的避雨之,江南多雨,有心的商人便專揀了這雨天來橋上買賣,挑個人旺。久之,無論風雨,這雙子橋都了市集一般,便稱作橋市。

阿媛站在岸邊,已過薄霧依稀看到對岸彩燈高懸,人流穿梭。縱然是清明寒食二節,枕水鎮的東,西,北三面也不會輸了平日多熱鬧,阿媛倒是喜歡這裡的熱鬧。又見還有三三兩兩結伴出遊的學子,不知今日那人是否也恰好出遊呢?

此時,零落的雨點倒是徹底收住了。阿媛上了橋,收了傘,便想趁著橋市把買賣做了,好趕去鎮北。隨便往一邊的廊椅上找了空位坐下,甩了甩被籃子勒出幾道紅印的手腕,又有些酸痛的

橋上已是聚集了不人,有來逛橋市的,有來躲雨的。橋上的買賣甚多,賣首飾的,賣糖果的,賣水果的,賣梅乾菜的,麵人的,擺博戲攤子的,挑夫尋差的……除了那販人的不便上橋,這橋市已算是各項齊備,熱鬧非凡了。

這樣的喧鬧氣氛將橋本的端雅莊嚴也給削弱下去。

阿媛自知若非清明時節,外出踏春的人多,這橋上多半是肩接踵的喧嚷,本沒擺攤的地兒了。

也不吆喝了,因為縱然是出聲了,也敵不過人家周圍的聲音大。

阿媛只將籃子放好,擺了幾個模樣最好的糕點在外面,又支了塊牌子出來,上書「寒食糕點,一個五文」。字不算好,倒是工整。

阿媛算是村中有的能識字的子,而枕水鎮盛行讀書,不人都是識幾個字的,縱是那不識字的,看到緻的糕點,也知道問價。

Advertisement

不一會兒,便有個打扮漂亮的婦人走了過來,看著那牌子和糕點頗有興趣:「五文一個,倒是便宜。可以嘗嗎?」

阿媛知道自己賣得便宜,鎮上的糕點鋪可都趁著過節漲價了。

將早就切好的試吃品拿了出來,用細竹籤子了送到婦人面前。

那婦人嘗了不住點頭,又問道:「這青團中的紅豆餡似乎帶著清涼,與別家不同,不知如何做的。」

阿媛見像個真心要買的,也不避忌,只道:「加了些薄荷葉的。春日氣漸重,加了薄荷更幫那出來。味道也更清爽的,吃了人不乏。」

那婦人聽說話細緻,糕點又好吃,果然當下便買走了十多個。

沒過一會兒,又來了個老婦人,只瞟了那牌子一眼,目便落到糕點上,直直地看了許久,才輕蔑地問道:「多錢?」

「五文一個。」阿媛也不多講。瞧了那老婦人是見了剛才那年輕婦人試吃才走過來的。

蛋也不過才五文一個,你這些個素糕點也太貴了,沒啥稀罕。」

阿媛被這麼一說,心裡極不好。那蛋五文一個,是生的。人不過喂餵食,待生了蛋便湊起來賣。自己做個糕點天不亮就起來,還要費好一番功夫。如今卻被這老婦人說是不如那蛋。

不過阿媛自做這生意以來,見過的人也算多了,也不與這老婦人計較,知那麼說,要麼是想價,要麼就是等介紹一番糕點的特,再蹭吃幾個。

阿媛偏偏不如的意,只笑道:「不貴不貴,剛才那娘子便說我這糕點賣便宜了,賣上七文一個也值得起。若是放到河對面的鋪子去賣,便要二十文一個不止呢。」

老婦人見伶牙俐齒,一點沒了剛才見著青丫頭的模樣,訕訕的哼了一聲,往前走了。

阿媛也不往心裡去,但凡這上了些年紀的人,有幾個不是惜財又貪小便宜的,本心不壞,只是頗為難纏了些。

不過多時,又過來幾個從鎮北方向來的學子,在橋上逗玩了許久,又是吹糖人,又是玩博戲,似乎很從書院里出來,凡事都覺得新鮮。

這行人從阿媛的邊過時,也沒停留,的攤位並不顯眼。

阿媛卻難得熱的吆喝起來:「青團,艾餃,撒子,買幾個踏青遊玩吃!」

那幾人聽著個甜的聲音,便側停了下來,看著那些糕點,好似突然有了興緻。

阿媛熱心地介紹了,又主讓他們試吃。

那幾人滿意,便說要把剩下的糕點都買了。

阿媛卻驀地猶豫了一下,笑盈盈地推說自己要留了幾個作為路上充之用,其餘的便都給他們包了起來。

「幾位相公氣度不凡,是鎮北哪個書院的?」阿媛將油紙包遞過去,狀似無意地問道。

那幾人頗為自豪,均笑道:「是瑜楓書院。」

「今日書院休假,大家都出來踏青掃墓了吧?」阿媛接著問了。

「也不盡然,自有那外地的好學之人,趕不回家掃墓,又不願出門遊玩的,便留在書院溫書了。」

阿媛想著,他家便是外地,今秋便要鄉試,想必他還在書院用功的。

學子中突地有一人道:「小娘子是要去瑜楓書院找人吧?我看你有些面呢!」他這麼說,旁邊幾人也都用有些戲謔的眼神看過來,阿媛便不好意思再打聽下去了。

「沒有的,各位說笑呢,我是想過去撿個生意的。」說著,想起那人,臉不自覺紅了。

那幾人也不再打趣,拿了糕點便說笑著走了。

阿媛將自己留下的糕點仔細包好了,收了籃子打算往鎮北去。

這時,卻見前面一突然圍了一圈人,似乎起了什麼熱鬧。本也沒想著湊熱鬧,只是人群圍繞的中心,一個鎮定坦然的聲音竟是十分悉。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