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雅騷 第352章 北京北京

《雅騷》 第352章 北京北京

原創清墨山人見張岱、張原兄弟眼神有異,趕忙解釋說茶是他在泗水邊上遇到的,當時他正往運河這邊趕路,雖說荒重地,上銀錢被搶,得頭暈眼花,心裡卻是很清楚只有趕到運河邊才有活路,很多災民安土重遷,即使挖草食樹皮也不肯逃荒他鄉,結果就死了——

在泗水南岸,清墨山人走累了,在路邊一株大槐樹下休息,他懷裡還有兩個麥餅,正準備吃兩口充再趕路,見一對老夫妻攜一個十七、八歲的也到樹下歇息,老翁、老婦年近六十,已經得走不路了,一坐在樹下就氣,話都說不出來,這一坐下去想要再站起來只怕很困難了,那在抹眼淚,清墨山人見這一家三口可憐,想著此去濟寧應該不到二百裡路,只要到了運河邊,那麼多過往客商,以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怎麼也不會死,就把兩個麥餅取出來,四個人分食,那老翁吃了半塊麥餅才有說話的力氣,道謝之後問清墨山人哪裡去?

清墨山人說去京城,盤纏被打劫了,但他有藝在,不妨事——

老翁又問:“有妻未?”

清墨山人道:“尚未娶妻。【全文字閱讀】╱оΟ”

老翁就指著那對清墨山人道:“以我妻汝。”

清墨山人見蓬頭垢面,一雙眼睛卻頗,有點心,但還是婉辭道:“在下無分文,前途未卜,不想連累令苦。”

老翁說話很簡潔,想必是讀過詩書的:“我坐困此,非汝贈麥餅且死,此托付與汝,我與老妻也可安心往他謀生。”

老夫婦苦苦哀求清墨山人娶他們兒,清墨山人隻好帶著這上路,走出兩、三裡路,見這只是哭。不耐煩了,又把這送回原,然而大槐樹下已不見那老夫妻二人的蹤影,清墨山人在四周找了個遍也沒看到人,那老夫婦得手抖腳,這麼一會工夫,又能走到哪裡去呢,只有一個可能:老夫婦自知一家三口聚在一起沒有活路。不想拖累兒。投泗水自盡了——

Advertisement

茶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跌跌撞撞跑到河岸邊,果然岸邊石壁上落一隻布鞋。是老父的,董著河水大哭,這裡河岸陡峭。流水湍急,人一落水很快就會被衝遠,清墨山人沒那個力氣和銀錢去收,隻好勸,兩個人相跟著往西,夜宿廢祠破廟,走了三天,終於到了濟寧,那瘦得看上去隨時要被風吹倒似的卻沒倒。清墨山人又病又又累先倒下了——

“往西是我的吉地,會有貴人搭救,果然。”清墨山人以這句話結束了他的述說,病弱,說了這麼一大通話已經氣籲籲了。

張岱、張原皆歎惋,山東六郡災之重、百姓之慘真是讓人心驚,那對老夫婦把兒托付給一個萍水相逢的人而自己尋死。這是何等的悲哀,老夫婦應該是想,一個在那種時候肯讓出麥餅給他們吃的人或許值得信賴,就是不信賴又能怎麼樣呢!

茶嗚嗚的哭,穆真真在小聲安

清墨山人懇求張氏兄弟順路帶他去京師。張岱道:“京師居不易,你還是回山吧。我贈你二人幾兩銀子路費。”

張原卻突然想到自己或許需要這麼一個能裝神弄鬼的人,卜筮之人心,他可以借清墨山人之口說出某些預言,救國艱難,什麼手段都要用上啊,便對張岱道:“大兄,就讓山人隨我們進京吧,也沒多路程了,回山更遙遠。”

張原讓清墨山人在這藥鋪邊的客棧養病,待運河通暢就讓來人喚他一起

清墨山人自是連聲道謝。……

臘月初二,前方航道暢通了,堵在濟寧的上千條航船開始行駛起來,張原讓汪大錘進城把清墨山人和董茶接到船上一起上路,那清墨山人服用了三劑小柴胡湯,高燒退後,病大致好了,在船上,武陵終於忍不住好奇心,問清墨山人今年幾歲?因為以前在十字街時見清墨山人蓄著胡須道貌岸然,似乎有四十來歲,可現在看起來才二、三十歲的樣子——

Advertisement

清墨山人說了實話,他今年二十六歲,之所以要扮得老一些是因為太年輕卜卦算命沒人信,那三綹胡須其實都是粘上去的,這世道,絕大多數人隻貌相。

這事讓武陵笑了一天。

清墨山人揀來的那位妻子董茶在船上洗浴後簡直變了一個人,雖然瘦骨伶仃,但很秀氣,皮也白淨,不複蓬頭垢面的樣子,清墨山人很是惜,“茶,茶”掛在邊。

……

船一路向北,初七日至聊城又擁堵了一天,說是臨清鈔關在修複,初九日傍晚過臨清鈔關時,文震孟遇到一個相識的友人,是山東青州府諸城舉子陳其猷,三年前癸醜科會試時與文震孟在京師相識,泛泛之,陳其猷攜一老仆搭一條商船也是進京赴考——

文震孟見范文若的船還可以再住幾個人,就把陳其猷主仆二人請過來同住,張原過船來向陳其猷了解山東旱,陳其猷淚流不止,說他的家鄉青州府百姓流離載道,死者蔽野,平村落為壘塊,販子如牛羊,他們齊魯之民,素來不預蓄積,一年之則稱飽,一年之歉就鬧荒,青州之地,瘠鹵相參,十日之雨則病水,十日之則病旱,今年開春以來,先是大雨,接著就大旱,所種三分之麥,不得一分,百谷之播,未收一粒,又蝗蝻四起,不但田園菜蔬全被吃盡,就連野草都然,芽都不剩,想要挖野菜都不行啊——

張原問:“山東員沒有展開救荒賑災嗎?”

陳其猷道:“巡山東右僉都史錢士完七月間就已上疏言東省六郡自正月至六月不雨,田禾枯槁,千裡如焚,耕叟販夫蜂起,相率搶奪而求一飽,請求朝廷火速解糧賑災,但至今沒有批複。”

Advertisement

張原心道:“家天下的萬歷帝,現在已經不把天下當作他老朱家的了,不管民眾死活啊。”

只聽陳其猷又道:“賑災免田賦的詔令不下來。百姓苦難還會加劇,因為在籍之丁或死或逃者十之七,征糧承佃者十不存其三,這十之三要承擔十之稅,相當於一丁要承擔三丁之徭,這些僅剩的百姓最後也會被死或者為盜賊。”又從書篋中取出他所繪的《民圖》長卷,每圖各綴以五言絕句,還有敘跋——

阮大鋮過船來看《民圖》。看了兩幅就趕回自己船上去了。他看不得這個慘狀,張原、黃尊素、倪元璐等人看了這《民圖》心中慘然,數日飲食不能甘。眾舉人相約到京後聯名伏闕上書,懇請皇帝盡快下詔賑災,以救山東百姓於倒懸。舉人不比生員,是有資格言國事的——

同行的翰社諸人因這次經歷,覺江南的歌舞升平一下子遙遠起來,這些天論稅法、論民生,對張原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有了切悟,翰社團就需要這樣一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使命,這也是張原一直以來要引導的,吃喝玩樂不可,但該乾正事時要能頂上。

……

臘月二十。船到天津衛,師兄徐啟是張原一定要見的人,上書救災也需要徐啟指點和支持,所以這日午後到了潞河與衛河,張原讓船工把船泊在左岸,他與金尼閣、徐轉訊幾個人上岸向當地百姓打聽徐翰林的農莊在哪裡?

果如徐啟信中所言,只要在兩河上岸稍一打聽就能知道他徐氏農莊的所在。張原雇了一輛馬車,與金尼閣、徐轉訊三人乘車前往,武陵、汪大錘幾個仆從步行跟隨。

Advertisement

平疇曠野,白雪皚皚,京津地區冬以來也下了數場大雪。氣候比往年寒冷,駕車的大馬打著響鼻噴出白氣。車夫攏著羊皮襖一團,馬車往西行了大約六、七裡,車夫揚鞭指著不遠一座小山道:“那邊山下就是徐翰林的農莊,徐翰林在津門屯田,種南方水稻,還有各種草藥,徐翰林製作的引水甚是稀奇,周圍農夫常有人去看,徐翰林沒有半點架子,親自教農人栽種、引水的法子,只是小人實在是不明白,徐翰林好好的京不做,卻到這裡來種田!”

張原曾聽焦老師說過徐師兄告病辭閑居津門的原因,萬歷四十一年癸醜科會試,徐啟任春秋房同考,當時魏廣微也是春秋房同考,徐啟從魏廣微黜落的考卷中選出三人薦上去,這三人最終中了進士,為聲譽亦好,魏廣微由此忌恨徐啟,放出謠言說徐啟收考生賄賂,更攻訐徐啟迷信天主、不忠不孝,徐啟這段時間脖頸痛欠佳,遭此毀謗,頓萌去志,辭去天津一邊養病一邊種田,編著《農政全書》,興修水利,試驗推廣南方水稻,緩解江南漕運的力,徐啟覺得與其在朝中與那些言皮,還不如退而結網乾些實事——

張原道:“我大明朝就是徐翰林這樣的,不然即便有天災也扛得過去。”

車夫道:“這位公子說得是,徐翰林是個好,津門附近貧苦人常得徐翰林接濟,今年京師到天津衛莊稼收都不好哇,日子難過。”

馬車軋冰碾雪到了徐氏莊園大門前,武陵去投刺,沒到一盞茶時間,幾個人從莊園小道上急急迎了出來,走在前面的儒者大約五十來歲,量中等,雙眉軒朗,眼神清亮,鼻翼兩側的法令紋清晰而勻稱,顯示此人心志堅定而且生活有規律——

“介子師弟,愚兄等你多日了。”

為首快步而來的正是徐啟,隔著數丈遠便拱手作揖,喜形於

張原長揖道:“張原見過徐師兄。”

啟今年五十四歲,與張原的父親張瑞同齡,但因為焦竑的關系,二人平輩論,以同門師兄弟相稱——

金尼閣早劃十字道:“主佑平安,南京耶穌會士金尼閣見過保羅兄弟。”

徐轉訊也上前見禮,徐轉訊是上海人,也姓徐,但與徐啟並無親戚關系。

見到張原三人,徐啟非常愉快。問知還有二十三位舉人與張原同行,現泊舟三岔河口,即命仆人備車、備轎,請武陵帶路去把那些舉人一並邀來赴晚宴。

啟向張原三人介紹他邊那個三十來歲的儒生道:“這位是我的同鄉孫元化,字初——”

這臥蠶眉、丹眼,相貌堂堂的儒生即躬道:“在下是徐老師的學生,上海孫元化,見過張解元、金神父、徐舉人。”

張原甚喜。他就知道在徐師兄這裡很可能見到孫元化。孫元化年時師從徐啟學八文,啟影響極深,學習西學。尤西洋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張原自是熱——

啟挽著張原的手。邀金尼閣、徐轉訊,還有孫元化進到莊園前廳坐定,烤火、飲茶,徐啟道:“我聞山東民為盜,阻斷運河,本月中旬猶未見師弟到來,料想是阻了,且喜河道重開,師弟平安到達。幸甚。”

張原即向徐啟說起山東災,徐啟的神頓時凝重起來,說道:“我明日與你們一道進京,民救災刻不容緩啊。”

金尼閣生怕徐啟事繁無暇顧及他,趕忙取出一封信呈上道:“這是羅馬紅主教貝拉敏神父寫給大明聖教徒的信,就給保羅兄弟了,原信是佛朗機文。我已譯為漢字,文采拙陋,保羅兄弟見笑了。”

啟當然看不懂葡萄牙文,恭恭敬敬看完金尼閣譯的信,說道:“主佑平安。祝貝拉敏神父神形康泰、德化日隆。”又向金尼閣祝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