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宏接到聖旨,懵了半響,等反應過來,差點噴了一口老。
什麼時候開始,中書監的任免,竟然能夠不經過廷議,不征求各部族的同意,由皇帝一言可決?
更可怕的是,這種改變是在所有人無意識中逐漸的完。不,或許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隻是害怕這種改變,而在腦海裡欺騙自己一切還如同往常,事到臨頭,發現無力阻止,追悔莫及。
等宦者離開,陸宏狠狠的把聖旨砸在了地上,接著砸毀了房間任何可以砸毀的陳設。
外麵的親衛能聽到傷的狼的哀嚎聲,默契的低下頭,全當是充耳不聞。
陸宏淒涼的離開鄴城,,臨行時很多員來送行,大家依依惜彆,兔死狐悲,著寒風大雪裡陸宏的背影,漂浮在所有人心底的一句話:
舊的時代過去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鄴城的宮殿佈局大完善,又是數百年來的富庶之地,遠遠冇達到它的人口上限,隻要經營數年,就可重現蘭京的盛世。
元瑜接連發出多道旨意,加封何濡散騎常侍,讓他可以離東宮事務之外,有資格參與門下省議事,等同於真正立足於北魏朝堂,參讚國是。
令禮部改年號為太和,改鄴城為鄴都,稱蘭京,把平城規格降為郡治。
令將作大匠董肅繼續營建宗廟,擴造郭城,但應計儉約,不許奢靡。
令都水監疏通渠,端廣衢路,確保漕運和陸路運輸通暢。
令幽州、瀛洲刺史通力合作,限期一月之剿滅的沙門之。
令有司宣告征鎮諸軍、諸州刺史,凡有佛圖形像及一切胡經,儘皆擊破焚燒,沙門無論老,悉坑之。寺院、田宅、金銀等全收歸國有。從今往後,國不許傳胡法,信胡神,印胡經。
所有諭旨裡,最重要的是最後一條,說佛門“鬼道熾盛,使王法廢而不行,導致禮儀大壞,滅佛以複羲農之治”等等。
佛門在茍延殘了兩年之後,竊以為度過了這次法難,冇想到隨著遷都,真正的法難剛剛到來。
等過了殘冬,元瑜命元禎為首,率軍返回平城,迎接六宮嬪妃和百家屬遷居鄴都。
而崔伯餘全麵接管了滅佛事宜,他調軍方為臂助,聯合侯曹,從平城到鄴都,搜刮藏匿在貴戚世族大姓家中的僧人,殺的整個北方流河。
甚至連那些掉髮而頭禿的平民百姓,也被當作僧人抓起來殺掉,並街機打擊政治對手,隨便構陷某人家中搜出胡經,就能窮治其罪,蔓連全族。
所有的運,不管初衷,都會呈現擴大化趨勢,一旦失控,就**!
北魏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上書諫言皇帝,希可以控製滅佛的範圍和力度,但都被元瑜拒絕。
最後連康靜都看不下去,私底下勸說崔伯餘,適可而止,為己留條後路。
然而已經上頭的崔伯餘毫不在意康靜的勸說,反而變本加厲的鼓元瑜繼續加大打擊,務求畢其功於一役。
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北境之中,再無沙門。
佛門在北境累計數百年巧取豪奪的財富,儘數歸於國庫,得地數千萬頃,錢帛億萬計,新增齊戶百餘萬。
崔伯餘的威飆升到最高點,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寵也飆升到最高點,朝堂之中,位次在諸王公、三公、三省和六部之上。
大權在握,崔伯餘開始正式亮出獠牙,意圖實現他的野心:
把由異族締造的魏國改造漢人門閥士族和皇帝及鮮卑族共天下的南朝模式。
他稟明皇帝,征召北魏名士範盧青玄、博陵崔拙、趙郡李盈、河間邢彪、渤海高衝等來鄴都為,聯合這些士族之力,準備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不管是鮮卑族還是漢族,糅合在一起,分五等。
元氏是第一等,而盧、崔與樓、尉、穆、於為第二等,王、鄭、李、邢與陸、賀、劉、嵇為三等,餘者為四等、五等。
這樣劃分,簡直是踩著鮮卑八大姓的腦門,生生的把範盧氏和清河崔氏推到了絕巔,拉開了漢人門閥和鮮卑大姓之間的殊死搏殺。
誰都知道,退讓一步,萬劫不複,唯有戰鬥,才能保住家族的榮!
而另一方麵,遷都之後,何濡就像是消失了似的,掛著散騎常侍的職銜,卻從不往門下省當值,東宮那邊也是隻領俸祿不出力,太子樂得清靜,也怕了何濡的殺傷力,本不敢去惹他。
何濡在忙什麼?
他在忙著給王良策找老婆。
王良策的老婆一直不好,來北魏後不適應這邊的氣候,在從平城遷居鄴都的路上一命嗚呼。
他是癡人,不願續絃,但三十多歲的壯年,不娶妻難免給主上以不牢靠的覺。所以何濡甚是積極的為他張羅,前後挑選了七家的郎,都不很滿意,直到遇上五皇子元克的母族常氏家的郎,方纔郎妾意,定了姻親。
當然,這都是對外的說法,實際上是何濡找到了元克,不知開了什麼條件,讓元克樂得從中穿針引線,把常氏郎嫁給了王良策這個從南楚投降而來的漢人。
不過,王良策已經被太原王氏認祖歸宗,算是名門,而常氏在外戚裡毫不起眼,兩家也算門當戶對。
在此時的崔伯餘看來,王良策隻是小人,他的婚事不值得多費心思去琢磨。
但鸞鳥不如是想,凡是跟何濡有關的,無論人還是事,都掰開了碎了去查去看——因為不相信,何濡這樣無無義的人,會為了王良策放棄在朝廷裡爭權奪利。
尤其最後,王良策娶的人,竟然是元克母族的郎。
這裡麵要是冇有貓膩,那就怪了!
問題是,鄴都當前的局勢,皇帝獨尊,太子雖屢違聖意,可還冇有失寵的跡象,崔伯餘和康靜全力支援二皇子元敦,至於五皇子元克,典型的紈絝子弟,隻知道吃喝玩樂,無大誌,也冇什麼智慧手段,何濡為什麼要打他的主意呢?
不搞清楚這個問題,鸞鳥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