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我見殿下少年時 第137章

《我見殿下少年時》 第137章

第137章

137

丁文甫注意到高悅行消失了很久, 心裏不安,正打算派人去找,高悅行獨自從游廊的方向過來了。丁文甫剛迎上去, 高悅行遞給他一張紙,只說了四個字:“按圖布防。”

丁文甫狐疑地低頭看。

在高悅行眼裏如同天書的東西到了丁文甫的眼裏,簡直清楚明了。

而且上面的字跡整個大旭朝都獨一無二,是出自李弗襄的手無疑。

丁文甫驚喜至極:“襄王殿下寄回來的?”

高悅行搖頭:“是這座海棠行宮當年建時, 他留下的。”

圖紙夾在兵書裏。

他知道, 高悅行等閑不會去翻看那些東西, 一旦翻了, 恐有什麽難已經到了他鞭長莫及的地步。

他留下的圖紙,便是高悅行的底牌。

丁文甫鼓地招呼人手按照圖紙布防, 到了晚間, 落日的餘暉剛沉沒在潞涉山的那頭, 須墨爾果然又有作了。

他們帶了箭。

昨夜裏的一通攪合, 汝子藺趁機清了海棠行宮的地勢,高悅行藏的河對岸,用箭是最省時省力且能穩勝券的戰

可是他兵至海棠行宮的門前,卻發現,高悅行的戰也變了。

丁文甫帶人列陣門前,他們本連大門也攻不進去。

而海棠行宮外方圓幾裏, 全部被清除了草木遮掩, 一片空, 任何風吹草都無法逃他們的眼睛。

須墨爾即使想轉了方向悄悄潛進都變了不可能。

作風迥異的戰讓他認識到裏面的人也許不簡單, 他以為是那位今天剛到的丁文甫。

他沒有當回事。

因為丁文甫只帶了幾十人而已, 而且都是瘦弱且揮刀困難的太監, 連個男人都算不上, 有何可懼。汝子藺自信自己部落裏的男兒能以一敵十,對海棠行宮裏的那個人勢在必得,堅決不退。

Advertisement

今天的月好啊。

外面打起來了。

高悅行坐在庭前,這裏倒是無比的安靜,只有兩個人寸步不離地守著。心裏安定的很,風從西邊送過來,好似聞到了西北邊沙裏那種荒蕪衰敗的味道。那應該是李弗襄帶回來的。

在行往京城的一路上,汝子藺沒有到任何關于西境那邊的戰報。

因為李弗襄以迅雷之勢收拾了他留在西境的兵,便毫不停留的立刻整兵啓程回京。

不論什麽信都不如他的驍騎營行軍速度快。

李弗襄只用了短短幾日,便橫了大旭朝的東西版圖,他從背後切進來的時候,直接將他們的陣撕開了兩半,用鮮作為分界。

汝子藺慌忙回迎戰。

李弗襄的神舞當頭披下,汝子藺用雙刀接下,手臂一沉,眼前出了火。汝子藺定睛一看眼前這人,一時差點沒認出來。

世人皆知道,年將軍李弗襄一副好皮囊,面似玉人如松,眉目清秀令閨閣之心醉,如此種種的贊都傳到須墨爾去了。

也許因為沿途的奔波,無瑕璞玉般的李弗襄,現在一頭發隨意用條布繩綁著,下頜青黑的胡茬幾天幾夜未曾清理,就連那一向幹淨亮的眼睛,此時也像是蒙了一層灰沉沉的霧氣,不言不語時,盯著一個人,裏頭的殺意令人不寒而栗。

驍騎營三千兵極有默契的兵分四路,像一張網一樣將須墨爾的兵嚴的罩了進去,然後不斷地收,絞殺。

汝子藺撤開了一段距離,問道:“你為什麽會出現在京城?襄城你不要了嗎?”

他還在做夢以為自己的妹妹是個有用之才呢。

李弗襄的刀極為隨意地橫在前,道:“你給你妹妹留了七千兵,你以為胡茶海是你的保護傘,你以為背靠鬼風關我就拿你們無可奈何了。”

Advertisement

汝子藺:“你將他們打退了。”

李弗襄:“我將他們殺了。”

汝子藺難以置信。

李弗襄一刀切斷了馬上掛著的繩子,那方方正正的盒子滾落到地,李弗襄□□的馬一擡蹄子,將其踢倒了汝子藺的眼前。

一顆人頭滾了出來。

幹涸的跡沾在上面,有些看不清面容了,但是那一頭烏黑的發,還有綁在辮子上的鮮紅的麻繩尾拴著一顆獨一無二的金鈴。

汝子藺嘶吼了一聲,撲上去抱住了那顆人頭。

驍騎營已將他的所有部下盡數砍翻在地。

這一局,李弗襄大獲全勝。

勝利對于李弗襄來說,并不是多麽值得慶賀或是得意的事,他甚至不願意再與他多費口舌,也懶得親自手了,吩咐一句——“殺”。

驍騎營的無數□□刺向汝子藺。

汝子藺狼狽著在地上翻滾躲過,卻見李弗襄甩了馬韁,逍遙遠去的背影。

他拿李弗襄當對手,可最後鑒輸贏的時,李弗襄連看都不屑于看他一眼。

汝子藺仍困猶鬥,他不敢相信自己占盡了優勢竟然還能一敗塗地,最終,驍騎營的□□橫七豎八地刺穿了他的,他依舊牢牢抱著妹妹的頭顱,面對著大旭朝夜裏繁星點綴無限渺遠的夜空,死不瞑目。

高悅行坐在庭前。

聽見外面的殺聲止了。

一進院中那被燒毀的廳堂裏有一個影走了出來。

隔著那麽遠,天又那麽黑,高悅行看不清任何東西,卻偏偏認出了那個正向他走來的人影。

架在河面上的九曲橋也被摧得殘破不堪,甚至有幾塊板子浮在水面上,本無從借力。李弗襄如履平地,他專注地瞧著腳下,有時會輕輕一跳,越過那些橫在面前的障礙。

高悅行凝視著那個影,直到他走到了眼前,出那張滿是風霜的臉。

Advertisement

手正想高悅行的臉,卻注意到自己一手的髒灰混著跡,于是半道收回了手,在自己的襟上正反蹭了兩下。

高悅行再也忍不住,手捧住了他的臉,輕輕著那紮手的胡茬,用自己的帕子給他幹淨了臉。

李弗襄眼睛裏的霾一點一點的散去。

高悅行輕輕喚了一聲:“殿下啊。”

塵埃落定,心裏放下了一塊石頭,一輕飄飄的似羽一般。

李弗襄哼哼唧唧念咕:“阿行——”

他用自己已經幹淨的臉在了高悅行的頰上。

後頭追著趕來複命的丁文甫和驍騎營一幹人等,遠遠的都在了橋中間,不敢上前打擾,你我我你,橋的承重已經到了極限,無用的幾聲□□之後,咔嚓——徹底散架了,橋上的人稀裏糊塗全被下了餃子。

還在岸上的,慌忙招呼著撈人。

李弗襄將高悅行兜頭一抱,趁沿著游廊溜了。

行宮裏的溫泉供給李弗襄沐浴用。

高悅行守在屏風外,催促道:“你快點洗,洗完我們回京瞧瞧什麽景。”

李弗襄萬萬沒想到他們的溫存只持續了不到半個時辰,不不願的說:“皇上和鄭帥正帶兵從後頭來呢,他們自會去料理。”

從西境回京正好與皇陵的方向同路。

李弗襄路上還真著皇上了,但是他沒停,道那麽窄,他的驍騎營臨時便陣,排一線從旁邊了過去。皇帝在馬上吃了他一蹄子的沙,約瞧著那人影悉,但是不怎麽敢確認,轉頭去求證鄭千業,鄭千業沉默著點頭,皇帝當場破口大罵。

混賬東西,路遇老父而不停。

可真有他的。

那都是半日前的事了。

李弗襄哪怕在海棠行宮洗個澡修整半日都比皇帝的腳程要快。

夜過半了,二人帶著驍騎營,縱馬趕回京城,遠遠的就見城門口不太平。

數以千計的流民跪在門口,請求開城門。

信王撐了一天,他牢記著皇上讓他守好門的囑托,寧肯背上一的罵名,也堅決不開城門。

城牆上的信王從遠見到一面旗,忙讓人仔細瞧,是不是父皇和鄭帥帶兵回來了。

哨兵長脖子瞧了個清楚,有些慌張地稟報:“那旗上歪歪扭扭不知道寫了個什麽,既不是皇上也不是鄭帥。”

信王的心也跟著提了起來,趕讓人架上弩,隨時準備放箭。

卻是奚衡瞇了眼睛,攔了一道,說怎麽看那字跡似乎有些眼

驍騎營的戰馬像裹著風卷了過來,近了,信王終于看清那是他們大旭朝自己的軍隊,竟然是李弗襄回來了,旗上一個“滅”字以前從來沒見過,想是他自己給換了,單瞧著這個字兒,倒也不難理解。

高悅行和李弗襄靠近城下,就聽見了中氣十足的罵聲,以及人帶著小孩的低聲啜泣,驍騎營撐著火把將這些流民圍了一圈。

聽了一會兒,李弗襄明白怎麽一回事兒了。

信王從城牆上喊話:“襄弟,你瞧這可如何是好啊。”

李弗襄說好辦,朝上面喊:“拿銀票來。”

信王問:“要多?”

李弗襄:“有多來多。”

信王不明所以,卻照辦,很快,弄來了整整一箱百兩的鈔面。

李弗襄:“撒。”

鋪天蓋地的銀票從城樓上飄下來。

流民們有人接了一張,不可置信地喊道:“二百兩,白銀二百兩!”

頓時,跪在地上的流民們一躍而起,追著搶著去撿那撒下來的銀票。

而人群中卻有人巋然不,茫然無措地打量著周圍,著手卻不知該往哪兒放。

李弗襄拔刀怒喝:“有錢不要,非蠢即壞,把那些不撿錢的通通給我抓起來審!”

信王在城牆上瞧得一愣一愣的,算是開了眼。

那些個不撿錢的有人圖窮匕見把刀抵抗,卻是徹底了馬腳。或許有誤抓,或許有,不過那都不重要了,後續一審便見分曉。

城門大開。

李弗襄沖著頭頂上喊道:“收拾幹淨,準備迎聖上歸朝吧。”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