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我前些日子,因無意中撞破了三皇子有關世的,所以與他暗中生了些芥。”
高悅行一句話,剛好解了高景現下的困。
“原來如此——”高景本能地追究底,到:“那阿行告訴爹爹,你是如何撞破的?”
高悅行:“兒正為此事而來,已經聽說爹爹接了這個案子,倘若到瓶頸或棘手之,父親不妨拜訪一下綺閣的許昭儀。”
高悅行直覺許昭儀為當年皇貴妃邊親近的人,上還藏著許多線索,可實在能力有限,事走到這一步,幕後黑手尚未完全浮出水面,已有些力不從心的覺。
只能倚仗父親了。
高景疼地了兒的頭發:“阿行長大了,已能替父分憂了。”
高悅行知道父親公務在,話說到了,便自覺讓出去路。
高景帶著金雀從邊走過,高悅行靜靜目送他們離去。他們人還未走遠,金雀忽然回頭瞥了一眼,高悅行正撞上的目,心裏陡然一驚。
那一瞥裏飽含的郁和憤恨,讓高悅行一瞬間疑心自己看錯了。
高悅行之前從來沒有注意到李弗逑邊的這位姑姑,因為表現得實在太不起眼了。默不作聲,像個最普通的奴婢,心照顧著李弗逑的起居,哪怕到李弗逑的打也不肯吭聲。
難道金雀真的有問題?
可一直都忽略了。
高悅行幾乎瞬間起了一層薄汗,浸了裏,隨即覺到冷。
——“高小姐,高小姐!”
不知何時面前站了一位軍侍衛,將籠在影下,喚了好幾聲,才將喊回了神。
高悅行:“怎……怎麽。”
侍衛:“高小姐回演武場看看吧,小殿下騎馬回來,不見您的蹤影,似乎不大開心。”
高悅行一合掌,方想起來,走的時候急,李弗襄又跑馬去了不見蹤影,都沒來得及代一聲。高悅行又匆匆跟著侍衛往回趕。
才走了沒幾步,高悅行陡然記起了一件瑣碎。
——有關騎馬。
上一世,李弗襄第二次遠走西境的時候,高悅行閑來無事被召進乾清宮,陪皇帝下棋。
高悅行的棋藝還算不錯,也不打算讓著皇上,連贏了幾局後,皇帝有些不爽地給講了個故事。
李弗襄年時,第一次上馬是一位姑娘帶他去的。李弗襄第一次跑馬原本很開心,可是回到原地之後,他卻發現一直陪的姑娘不見了。于是,此後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李弗襄再也不肯騎馬,因為他潛意識裏已形了一個認知——只要他一上馬,就會消失。
高悅行幾乎是第一時間想起那方海棠帕子的主人。
李弗襄從不在面前提起有關那個孩的任何事,只能通過旁人的只言片語,去嘗試著勾勒那個未曾謀面的孩——那人應該是陪著李弗襄長大的,好一個青梅竹馬,郎妾意。
讓皇上輸棋,皇上就讓難。
簡直壞了。
見高悅行在橋上忽然停下不走,侍衛焦急地催促:“高小姐?”
高悅行心頭蒙上一層酸:“哦,來了。”
原來本不幹李弗襄的事,才是忘卻了一切的那個人。
是先背離他們曾經所有的和約定。
回到演武場。
李弗襄果然靜靜地坐在朱紅欄桿上,周圍倒是圍了一圈人,可他誰也不理,鄭千業德高重的老將軍,極有耐心地半蹲下子逗他開心,可他的表依然一片惶然迷茫。
高悅行小跑過去擁住他,低聲在他耳邊蹭:“對不起,我來了。”
果然,鄭千業想要再帶他上馬,他說什麽都不肯了。
他什麽也不說。
除了高悅行,誰也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
高悅行只好主跑去牽馬。
個子還沒有馬高,馬兒稍稍一暴躁,就得滾到馬蹄子下面,這可嚇壞了一行人,鄭千業一揮手,他兒子鄭雲戟三步并兩步朝趕過來。
前後就差半步。
鄭雲戟沒能攆上這個小姑娘。
高悅行衆目睽睽之下,用胳膊一纏韁繩,抓著馬鞍,利落地爬上了馬背。
紅馬打著鼻響,原地轉了半圈。
已經馴好的馬,在接收到悉的指令時,是不會使子的。
在場人多沒想到高悅行一個六歲的娃娃上馬竟如此練,鄭雲戟停在面前,一牽馬韁,當場豎起大拇指——“厲害啊!”
鄭千業也過來,面帶期許道:“馬不錯,可我記得你父親高景是文?”
高悅行:“沒有人規定武才能騎馬,馬上功夫不分文武,更不分男。”
鄭千業不知有多年沒見過這樣不俗的子了,慨萬千。
但高悅行的馬上功夫確實不是傳承自父親高景,而是的丈夫,李弗襄。
宿命中的回開了個奇妙的玩笑,紅馬踱到李弗襄面前,高悅行朝他出手。
李弗襄仰著小臉看,似乎還在猶疑,鄭千業已雙手舉著他的腰,不由分說把他送到了高悅行的馬上。
有兩個孩子在,鄭千業不敢放任他們胡來,由鄭雲戟牽著馬,慢慢地繞著演武場散步。
高悅行向後在李弗襄的前,拉著他的手比劃:“我不會再離開你了,我發誓。”
李弗襄只是將臉埋在的頸邊,并沒有任何回應。
高悅行心頭的愁緒又裹了上來,輕嘆了口氣。
“你什麽時候能長大呀?”
心想。
皇上派出去尋找啞姑的人回宮,帶來一個令人失的消息。
他們去啞姑的老家尋人,可啞姑年失怙,又離家多年,家中早沒什麽人了,聽說,啞姑出宮後,就沒回過家鄉。
皇上嘆氣,只能命他們繼續多方打聽。
高景辦案效率不差,將金雀帶回大理寺扣押後,馬不停蹄,立馬再回宮,拜訪了許昭儀。
正如高悅行所說,許昭儀上牽著的線索頗多,可是,許昭儀自己并不知道,他只能花點時間一點一點的捋順。
堂堂大理寺卿,在辦案上的老練,當然比高悅行那半桶水強多了。
當天下午,皇帝迎來了驚喜。
高景給他帶來了啞姑的下落。
兩年前,啞姑到了出宮的年紀,賢妃把人從小南閣放出來,并做主放歸家,那時候,許昭儀早已盯上小南閣了,而且幾次三番送東西關照,啞姑出宮後,一時不知作何打算,正是許昭儀給了些銀錢關照,讓在皇城腳下安頓了下來,謀了個營生。
啞姑就在京中盤了個鋪子,賣點心,并常常托人往宮中帶一些,先送進許昭儀的宮裏,再由許昭儀暗中遞給小南閣裏的李弗襄。
曾經五皇子遞給高悅行的糖瓜,便是出自啞姑的手藝。
皇帝不顧天將晚,即刻派人出宮,拜訪啞姑的鋪子,將人接回了宮。
晚間,鄭千業將玩到盡興的兩個孩子護送回乾清宮,李弗襄剛一進門,便見一悉的影立在室,向他跪下叩拜。
李弗襄一愣。
他鮮有外,可這回許是難以克制,他上前扯了扯啞姑的袖,然後狠狠的一頭紮進了懷裏。
對于李弗襄來說,養了他七年,在他尚未完全長之時,又被迫離開了他,分別兩年。他們不僅是主仆,更是小南閣裏相依為命的分。
啞姑換掉了一直以來的布麻,皇帝給足了時間打理自己,梳起鬢發,換上了絳圓領的宮袍,和高悅行記憶中的夫人無甚差別。
李弗襄指了指高悅行,偎在啞姑邊,高興地比劃道:“是我娘子!”
高悅行的臉上一陣發熱,仿佛的心思被人破擺了出來。
可啞姑只是擡頭詫異地看了一眼,隨即,又非常慈和地笑了。
李弗襄和啞姑之間旁若無人的親,令高悅行看著有些眼酸,很懂事地忍了。
可眼酸的人不止一個,另一人可忍不了。
皇上看似手裏拿著書,可眼神總不自覺的往這邊瞄。
看李弗襄像一個小尾似的,跟在啞姑後轉啊轉,他手裏的書都被攥爛了一頁。
高悅行一點都不可憐皇上,甚至還有些幸災樂禍。
——活該,誰你不安好心。
人翻起舊賬來,很是要命。
高悅行心中對皇上的那些不忿,一腦地湧上了心頭。
修葺東宮時,小南閣被擴了海棠堤,皇帝親自帶著去監工,指著那一片荒蕪的岸邊,說要全部栽上海棠,還故意問,知不知道襄王在京郊有一海棠行宮,花開時,堪稱奇景,刀刀往高悅行的痛。
高悅行為皇帝的萬壽節準備賀禮時,獻上了一幅蘇繡的河清海晏圖,高悅行的繡工後來承自母親,無可挑剔,但皇帝偏偏要挑一筆,說什麽襄王殿下從小子怪,審上出了點問題,并不能欣賞漂亮的繡工,引得想起那帕子上歪歪扭扭的海棠,又差點氣到嘔三升。
……
諸如此類的事數都數不盡,高悅行後來常年郁郁寡歡,絕對有皇帝的一份功勞在其中。
往事浮上心頭,高悅行越行越氣,牙齒咬得咯咯作響。
晚上睡時,李弗襄也不肯安安分分自己睡了,啞姑為了方便照顧,在暖閣外間置了一張小榻,李弗襄自己躺了一會兒,便起抱著枕頭,到了啞姑的榻上。
高悅行沒睡,聽到靜,悄悄起來趴在門邊,看到了這一幕。
皇上也沒睡,幾乎與同一時間出現在了門外。
他對高悅行比了個噤聲的手勢,二人一大一小,在外面靜默地對視了一會兒,皇帝掀簾進去,把李弗襄抱了出來。
皇上的作很小心,沒有驚醒李弗襄。
可他得手之後,并沒有把李弗襄還回去,而是當著高悅行和啞姑的面,把人抱回了自己的龍床上!
一點都不意外,高悅行猜測他可能早就想這麽幹了。
高悅行皺了皺鼻子,正打算回去睡覺,啞姑卻對招了招手,示意過去。高悅行原地一猶豫,還是走了過去。
啞姑一把抱起,放在小榻上,可能是怕冷,又用薄毯把裹得嚴嚴實實。
高悅行只出一個小腦袋,圓圓的眼睛裏黑仁極大,又黑白分明,看上去,平白填了幾分天真。
沒有人會不喜歡漂亮安靜又聽話的小姑娘。
們靜悄悄的互相比劃。
啞姑:“你會啞語?”
高悅行:“會一點。”
啞姑:“小殿下誤把你當做了他的娘子,是我教的不好,如有冒犯,奴婢向您賠罪了。”
高悅行覺得話中有意思,問:“您是怎麽教他的?”
啞姑:“他更年的時候,我給他講了求凰的故事,他很喜歡那個故事,聽進了心裏,也想要一個娘子,便天天纏著我問啊問。我被他纏煩了,便騙他,讓他消停的等著,老天爺若是見他乖巧聽話,自認會賜下一個漂亮的娃娃給他當娘子。”
還真巧了。
高悅行哭笑不得,沒料到,還有這麽一樁前戲。
啞姑也本不知道,不是李弗襄有意冒犯,而是當時高悅行強行湊上去自報家門,說自己是他的娘子。
單純如李弗襄,竟然一開始就將當了上天賜給他的娘子?
高悅行之後在床上輾轉反側,了無睡意,翻來覆去的琢磨,最終喟嘆一聲。
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們的緣分早早就注定了。
次日,李弗襄依舊睡到了日上三竿,皇帝散朝後,回來搖醒了他,李弗襄看了看下的床,一臉迷茫,不明白自己為什麽睡夢中挪了窩。
啞姑接收到皇上的眼神,上前替他穿。
李弗襄將醒未醒,自然而然地將手臂環在了啞姑上,整個人都快掛了上去,那是個極其親昵的姿勢。
高悅行還沒怎麽呢,皇上又眼紅了。
他揮退了啞姑,把李弗襄接到自己的手中,李弗襄瞬間清醒,一也不地坐在榻上,像個致木偶一般任他擺布。
皇上心裏難掩失。
高悅行憋著笑,直至用完早膳,才帶著李弗襄出門,抱著文華殿前的柱子,竊笑了半天,才暢快了。
因為李弗襄的貪睡,他們來的晚了,正在講學的柳太傅瞥了他們一眼,不惱不怒,繼續講學,高悅行給太傅行了個禮,忙拉著李弗襄坐下。
猜到李弗襄或許聽不懂。
高悅行把書攤開在他面前。
今日帶的書本,正是柳太傅不日前送的那一套,書頁上,還有柳太傅親自做的注解。高悅行仔細注意著李弗襄的行為,發現他真的有在看書,頓時格外驚喜。
同樣在觀察李弗襄的,還有柳太傅。
李弗襄看書看得很慢,但逐字逐句,很仔細。高悅行給他遞了紙筆,他便在紙上畫著那些複雜難解的詞句。
柳太傅一看他的字,皺起了眉。
這是很失的意思。
但是沒有任何人苛求他。
皇帝對他的態度很明顯,不求才,平安喜樂一生便可,他是皇帝,正當盛年,權勢近些年也漸漸全部籠到了自己手中,他自信能護得住他。
在所有人眼中,一個十歲未開蒙,且還不會說話的皇子,簡直等同于廢。
只有高悅行執著地守在他邊,掰著手指,一天一天地盼著他長大,等著他給帶來驚喜。
“高悅行!”
柳太傅拎著戒尺站在了高悅行前。
高悅行心道糟了。
的不專心引起了柳太傅的不滿,乖巧地認錯認罰,把掌心攤在了書上,柳太傅到底還是念年紀小,輕輕地三下戒尺,靜不小,力道卻很輕,只留下了一道麻麻的痕跡。
高悅行:“太傅,學生知錯了。”
柳太傅板著臉,從邊走過。
高悅行自己的小手,擡頭捉到了李弗襄關切的目,一直在盯著的手看。高悅行剛想安他沒事,可轉念一想,覺得應該讓他有個正確的認知——讀書不好是要挨罰的。
于是冷下心腸,裝作很痛的樣子,直起子盯著自己面前的書本,再不看他一眼。
李弗襄離開了小南閣那一方天地,對外面最直觀的印象,都來自于他的一雙眼。
他在默不作聲地觀察著邊的人,無論份高貴或低微,在他看來都是新鮮的,這些新鮮的東西一攬子倒進他的腦海裏,自然會形屬于他自己的認知。
見高悅行端正看書。
他自己琢磨了一會兒,也笨拙地模仿,把注意力放在書上。
高悅行眼睛盯著書,神識卻又跑遠了。
如果他真的有在模仿邊的人。
那他為什麽從來不嘗試著開口說話呢?
與牙牙學語的孩不同,今年十歲的李弗襄,不僅不曾開口說話,甚至連聲音都不肯出。
不是不會,而是不肯。
若不是聽過他疾發作時的咳嗽,高悅行甚至懷疑他啞了。
高悅行細尋思,覺得實在反常。
于是,下學後,又跑去找了啞姑,問出自己的疑。
正在小廚房制點心的啞姑作一頓,流出了傷的表,依然不慌不忙地把點心模子放進小蒸籠裏,調好火候,蓋上竹奩,才帶著高悅行去了幹淨的院中。
——“他一開始,其實會出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