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商覺得思玉找了一個很好的切點。
之前思玉那篇十年磨一劍的策論之所以會被皇上重視, 一個是因為思玉原本就出于世家,對于世家部的很多東西都是知道的,另一個是因為幾乎燃燒了自己只為了那一篇策論。
日復一日地燒, 年復一年地熬, 使得那篇策論里全部都是華。
但現實就是思玉并沒有真正當過,甚至還一定程度上缺乏社會經驗。
思玉僅有的那點社會經驗還是在從家里逃出去后被好心的戲班子班主收養的那幾年里獲得的。
只讀過萬卷書, 但是沒能走過萬里路,也沒能見過各種好人壞人。
當然,即便是這樣, 思玉也已經勝過許多人了。
不懵懵懂懂就當了的讀書人且不如呢! 只不過,想要思玉再寫出一篇像之前那篇策論一樣人驚艷的文章,這很難。
于是思玉干脆放棄了宏觀敘事, 轉而從小著眼。
在這個讀書人考科舉走仕途幾乎都是為了宗耀祖、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的時代里, 有人正兒八經地思考過“如何當好一個縣令”這樣的問題。
偏偏對于習慣逆來順的底層百姓來說,縣令負不負責、有沒有作為, 這直接關系到了他們日常生活。
意識到這一點時, 思玉常常覺得不可思議。
這麼重要的一個問題, 為何此前從未有人正式思考過呢? 就算偶爾有靠譜的人發表靠譜的看法,那往往也都是他們自己當了縣令,去了地方上, 經過反復嘗試, 然后終于帶著當地百姓取得一定果——也就是說,都是事分析,但很難找到一些像樣的像指導讀書人如何考科舉一樣當縣令的書。
思玉就覺得自己應該去在意這個問題。
這不是巧了麼?關于“扶貧”, 萬商還真能說出點什麼來。
@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因為在萬商生活的時代, 的國家一直非常重視扶貧工作。
而正是因為國家的這份重視,哪怕萬商本人并不在制工作, 本人也不是生活在貧困地區需要被扶貧的對象,但日積月累地接相關訊息,萬商的腦子里真就裝著一些干貨。
@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當然,腦海里的“知識點”都是松散的,這里記了一點點,那里記了一點點。
不過現在和思玉聊天也夠用了。
反正萬商只為啟發思玉。
用萬商的眼來看,這個時代中的人,除了權貴,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都陷在貧困之中。
而因為時代的局限,想要他們實現萬商眼中的貧,這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只是百姓的日子稍微好過一點點,這還是很有希做到的。
就像是萬商們開的送鋪。
只是給百姓送幾只,對權貴來說,幾只算得了什麼?可是百姓得到了這微不足道的好,他們就發自心地覺得日子比以前好。
萬商不不慢地說:“我覺得扶貧這個事,首先要弄懂百姓為什麼貧困。
比如之前世家的族地所在,其實當地百姓的日子非常慘,因為他們的土地被世家掠奪,為了生存被迫從良民轉為世家的佃戶,從此生死由人。
針對這種況,只要世家釋放土地,讓百姓重獲自由,他們日后有田可種、有地可耕,那日子就會比以前好過。”
思玉點點頭:“也有貪污吏欺百姓,那麼只要把貪污吏除了,百姓的日子就比以前好了。”
這種都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理的,因為現在王朝新立,皇上誰的面子都不會給,連世家都在皇上手里得不到好,貪污吏一旦被發現肯定會被理掉。
萬商說:“但除此之外,還有因病致貧、因缺技缺勞力致貧、因懶致貧……” “因懶致貧?!”思玉好似有些不能理解。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話你沒有聽說過嗎?”萬商搖了搖頭,“我不敢說這話絕對正確,但放在某些地方、放在某幾個人上,并沒有冤枉人。
我知道南方有個地方,其實當地的氣候土壤都很適合種莊稼,同樣大小的一塊地,糧食產出比別的地方都要高。
只要稍微勤快一點,就不會缺一口吃的。
但當地始終很窮。
你知道為什麼嗎?” @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因為懶?”思玉問。
“確切地說是因為男人懶。
當地的人被迫家里家外一把抓。
們生了孩子,要把孩子綁在背上下地。
地里的活干完了,再趕回家去給男人做飯。
哦,當地還有一個什麼產翁的習俗,就是人生完孩子,男人在家里做月子,人繼續下地干活。”
思玉目瞪口呆地看著萬商。
這……這簡直顛覆了的三觀。
“你想啊,家里只有人干活,就能保證全家不被死了,如果男人勤快些,多開些荒地,他們的日子就比全國絕大多數的百姓好過。
但男人就是什麼都不干。”
萬商嗤笑了一聲,“如果有縣令去了那地,你覺得他應該怎麼去帶領百姓離貧困呢?” 老天爺喂飯給你,你都懶得吃到里,縣令能做什麼?揮鞭子強迫他們干活? 思玉意識到自己之前想得還是太過簡單了。
萬商繼續說:“至于缺技……之前我們團建時,我說得那個推廣種梨,其實能歸到這一類里面。
有些地方的百姓坐擁金山銀山而不自知,這就需要地方有眼界,知道怎麼帶領百姓去開拓金山銀山。
當然了,開拓的同時不能忘記守,不能影響百姓原本的耕種。”
此時畢竟和后世不一樣,搞發展的同時絕對不能一個地方缺糧。
思玉認真點頭。
“再就是……”萬商腦海里浮現出了很多耳能詳的口號,“想要富先修路……加強基礎醫療建設,降低孩子夭折率……” 聽到這里,思玉忽然把自己攤開放在萬商面前的稿紙收了起來。
萬商好奇地看著。
只見思玉三兩下把文章撕碎片,然后丟進了紙簍里。
萬商阻攔不及。
思玉卻不沮喪,很有信心地說:“我之前寫的這些,現在想來還是太虛了……我得重新寫。”
知道怎麼引經據典,更知道怎麼去歷史中吸取教訓。
但這樣還不夠。
幸好有太夫人在,加上太夫人的這份智慧,肯定會寫出真正能幫助更多人的文章。
就當思玉再一次閉關的時候,萬商收到了詹木寶和江岳寄來的信。
小夫妻倆常常給萬商寫信。
信是通過驛站送來的。
此時遠不如后世方便,不是每封信寫好了都正好停船靠岸遇到驛站,所以經常會幾封信攢一塊兒給萬商寄過來。
萬商就覺得自己收到的不是“信”,而是“包裹”。
這次的“包裹”尤其大。
萬商用小剪子拆開外頭的那層油皮紙,擺在最上面的是幾封信,把信拿出來先放到一邊,最底下竟然的一本手抄書。
萬商心里覺得奇怪,心道:“大寶知道我這個人沒啥文學功底,江岳也不是一個喜歡鉆研四書五經的,他們夫妻竟然給我寄書?” 這麼想著,萬商拿起手抄書,打算翻上幾頁。
這一翻,萬商樂了。
竟然不是什麼高深的著作,而是一個特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話本,萬商讀著完全不費力。
這個話本算是《詹水香傳》的同人本,名字做《詹水香傳之后續》。
大致節是詹木寶這個侯爺侄子幫姑母遷了墳,又姑母的事跡在世間傳唱,然后在地府的詹水香跟著益,許許多多的功德回向,地府城中之人紛紛高看一眼。
更有地府員送來服和印,說地府里是以功德論本事的。
生前惡事做盡,便是倒欠功德,在地府里要下油鍋。
而像詹水香這樣有功德的,便可以在地府當。
許多人羨慕詹水香,覺得生前沒有白對詹木寶付出,所以侯爺侄子竟比親兒子還可靠,詹水香了大功德者。
詹水香卻一點都不自傲,反倒是請了父母高座,又請了弟弟(先侯爺)上座,然后對著父母和弟弟下拜,說自己能有今日多虧親人。
詹水香說,若不是父母生前慈,對著和弟弟一視同仁,家里只要有一口吃的都要均分給和弟弟,如何能養出健康魄,在逃災時活下來?還反哺了全家? 詹水香又說,若不是弟弟爭氣、戰場上勇殺敵,給自己掙來侯爺的爵位,那個雖然孝順卻老實的侄子又去哪里繼承這個爵位,使得這個亡人跟著了大益? 聽了詹水香此話,父母連忙起抱住兒,連連說父母養兒養天經地義,哪里值當一聲謝。
弟弟(先侯爺)也說,男人拼搏理所當然,若是留在家里萬事不干、凡事不出頭,那才是要人唾棄的。
周圍之人見狀,紛紛慨這一家果然家風和諧。
…… 看到這里,萬商已經覺得這個話本是“話里有話”了。
再繼續往下看,看到詹水香當了地府以后,判的第一個案子,說的就是一個人聽從父母的話,一心一意為娘家謀劃,結果遭夫家厭棄,等被休回娘家后,娘家人卻也變臉,走投無路最后吊死了自己。
覺得自己死得太冤了,求詹大人做主。
“啊……所以果然是話里有話?”萬商頓時覺得這個同人本有意思起來了。
可惜故事沒有寫完,不知道地府里的詹水香會怎麼判第一個案子。
等萬商拆了詹木寶和江岳的信件,才知道這個同人本竟然是江岳寫的! 江岳起先還不好意思把同人本給萬商寄過來,因為覺得自己沒什麼文采,遇到應該寫個小詩用來抒發緒或者應該寫個新詞用以創造意境的地方,總是寫不出來,全篇都用了大白話。
但在詹木寶的鼓勵下,還是鼓起勇氣全給萬商寄過來了。
萬商看了信就知道小夫妻之間更甜了,讓這個CP可以盡地磕。
一段時間后,詹木寶和江岳收到了萬商回信。
萬商回信時自來都是詹木寶一份、江岳一份,用不同的信封裝起來。
不管小夫妻會不會換信件看,反正寄的時候,從不會把某個人當是另一個人的附庸。
等到詹木寶看完自己的那封,轉頭看向江岳,就見江岳難得出了幾分害的模樣。
詹木寶好奇地問:“娘寫了什麼?” “娘……催稿來著。”
江岳的不好意思中還著幾分驕傲。
天底下哪有婆婆對著兒媳婦喊“飯飯、、稿稿”的啊! 但這種覺……說真的并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