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梟虎 積善業 百姓報恩

《梟虎》 積善業 百姓報恩

積善業百姓報恩

趙虓明白以他們現在的兵力無法同時對抗來自南北兩面的敵人,分兵是大忌,必須先合力對抗一面,且要盡快解決,避免久拖不下。

郭嵇好勇鬥狠,擅正面進攻,但明顯短于攻城戰。鄧宗澤各方面都看起來不錯,事實上卻各方面都相當平庸,尤其他一介匹夫,智慮不足,若留他在北面,嚴重威脅他大後方安定。而且他手下這八萬人其中還有他原冀北駐軍五萬,或許更易對付。兩相權衡,趙虓決定就從鄧宗澤開刀,而且得快、準、狠。

趙虓分析郭嵇會必先取居險要位置的伏屏、彰化兩城,便以老持重的李懋分一萬兵馬協助防衛,令他“以死據守彰化”。自己只帶一萬人趁夜急行突襲鄧軍大營,其餘大軍留守城中。

淩晨時分,天還沒亮,剛剛紮下營來準備稍作休整之後進攻棲山的鄧軍,還在睡夢中就被吵醒,只聽得震天的喊殺聲近在跟前,且是此起彼伏。

“討逆除!綏邦安國!誓與賊勢不兩立!”

正是趙虓為護國軍定下的口號。

護國軍沖殺鄧軍大營,兩邊兒部隊本來正是要廝殺在一,但借著剛蒙蒙亮的天相互間一看,不是扔下刀來,相擁在一嚎啕大哭。

鄧軍這面調走的原冀軍將士,與趙虓帶來這隊兵馬,本就是都是父子、兄弟、老友,分別日久,原本都以為恐怕今後要天人永隔,再不能相見,現今忽然在戰場上到,豈有不激落淚之理。

雖為朝廷賣命,分兩個陣營,又怎麽肯手足相殘?

于是這場景便忽然間變了大型認親會,趙虓是特意帶著這些老兵過來的,早料到有此一幕,可鄧宗澤卻不明就裏。

作為主帥,看著戰場上與敵兵如此曖昧纏綿的己方部隊,他頗有些尷尬。想想自己是奉朝廷之命來剿賊的,手下卻是如此烏合之衆,不僅丟臉,而且跌份兒,一時間大為惱怒。

Advertisement

他怒目大喝道:“既見賊寇,為何不殺?!都拿起你們的刀來,再有敢與臣賊兵首結耳者,一律軍法置!”

說罷,帶著從上京而來的三萬朝廷軍率先垂範,揮刀就砍。

趙虓則是在遠冷笑一聲,好啊,等得就是你這句話!

原本溫馨友好的氛圍忽然之間便被一聲聲慘所打破,正拉手相敘的昔日舊友、抱在一痛哭的親兄弟、跪在地上給爹叩頭的兒子,接連死于鄧軍的屠刀之下。見此形,被他收編的幾萬原冀軍將士頓時是惱怒了,立馬也提起刀來,不過這刀不是砍向趙虓的護國軍,而是掉過頭殺向鄧宗澤。

鄧宗澤帶著左右副手殺得正酣,但慢慢地就發覺形式不大對勁了,怎麽打著打著,自己的人越來越?打著打著,自己居然被賊寇包圍了?

不對,這幫冀軍他娘的叛變了!

鄧宗澤大不妙,但此時已為時晚矣,趙虓的主力部隊已沖殺到跟前來,鄧宗澤見勢不對調頭便逃,但百步之外的趙虓果斷出箭來,引弓便,利箭挾風而來,正中他眉心。眼見主帥重重墜落馬下,他旁將領俱是大駭,舉目四,周圍是黑圍上來的分不清敵我的軍隊,哪裏還有退路?

這一仗何以就打了這樣?他們此刻心中惶并著苦楚,自知已然沒有逃的可能,唯有投降這一條路了。

趙虓收歸原冀軍五萬人兵,并投降的兩萬軍、八千餘匹戰馬。去時是一萬銳,回來卻是雄赳赳近十萬雄師,更徹底掃除了後顧之憂,終于可專心想著如何南下打回上京的事了。

大軍剛剛回到順安城中,趙虓還沒來得及歇一歇,口氣的功夫,又接南面來的急報。郭嵇大軍攻陷伏屏,前去救援的彰化守將馬鈿不敵,只能和劉策一同敗退撤回到彰化,暫與坐鎮城的李懋彙合一。但彰化城年久失修,劉策又剛折損兩萬兵馬,城守軍現下總共只有三萬餘人,恐怕不能久持。

Advertisement

前方的援書送到城中,趙虓正要下來的戰甲只能繼續穿著,點上羅鉞和李弘,帶著剛收編而來的八萬人再度南下解彰化之圍。

寧悠與他十來日不見,現在匆匆一面,夫妻兩個話都沒說兩句呢,他又離去。見他眼帶上都幹裂得起了皮,寧心疼不已。

他在外帶兵,無法相助,唯有把大後方的後勤為他撐起來。

與陳棠一商量,要對抗軍幾十萬上百萬部隊,眼下軍中這些兵和糧庫存貯是遠遠不夠的,且往後的消耗還大著呢,不能不早做準備,長遠打算。于是寧悠便在王府之前征召的這些工匠、農夫的規模上,又擴充了一萬餘人的鐵匠和農夫,負責鍛造兵、運送糧草、充實各個糧庫。

得知此事,沒些時日,順安的百姓竟然是在王府門前排起長隊來。

一大清早的,見門前已經排了幾百人的長龍,王府的護衛不明就裏,還以為這是出什麽大子了,慌慌張張地就回去向寧悠稟告這事。

趙虓帶兵南下不在城中,順安此時的守將是宋凜、徐懲二人,兩個孩子由高恕的三千兵馬護衛著,也跟在他們邊。但這二人奉趙虓之命卻要聽和寂行之令行事,實際上趙虓是將順安到了手裏,由坐鎮。

肩上扛著這麽重一副擔子,寧悠聞言便也有些張,生怕生出什麽變故來,匆匆忙忙地自府中出去查看況。

到了門口,一瞧,城的百姓無論男都堵在這裏,已是人山人海,圍了兩層。好些人手裏還都提著拎著兜子、捧著陶罐之類的,不知是帶得什麽。

孫思勁等人護著寧悠上前,寧悠令他先退到一邊,走到跟前問站在最前面的婦人:“大娘,您與諸位父老鄉親何以這般圍聚在王府門前啊?”

Advertisement

婦人和周圍一群百姓一眼就認出這是他們的冀王妃來,紛紛是跪了下去給磕頭:“參拜王妃!”

寧悠趕是將人扶起來,婦人道:“老婦和大家夥兒們都是來支援咱們冀王殿下的。”

其他人也附和,有的婦人給寧悠看帶來的鐵鎬頭:“到搜羅了一圈,也沒個什麽值錢的,就這是塊好鐵,請王妃勿嫌。”

有的把家裏的鍋了、盆了、廢棄的零部件了都帶來了,總之是個金屬都想拿去打兵

還有的揣著家裏不多的口糧,卻要分給軍士:“小民們著沒事,不能讓護國軍了肚子,咱們得出一份力!”

這句話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好些人都捧上裝米的陶罐。

更有些老丈家中貧苦,沒什麽可拿得出手的,雖已五六十歲,但子骨尚結實,空有一力氣,也想為護國軍效力,便主提出充軍或去當運糧的農夫。

寧悠為這些好意由衷激,但左右一權衡,還是答:“各位,你們的心意我都領了,但是王府如今能散出去的金銀大都已散了,僅剩下不多的許,往後還得用在軍中,實在無力再向各位鄉親們支付酬勞……”

話音未落,面前的人們嚷起來:“咱們不要王府的銀錢!”

“是啊,這不是要讓王妃您買下來,是咱們要送給王妃您的。”

“送?”寧悠有些意外,“何以要送啊?這都是你們辛辛苦苦掙下的家産、攢下的口糧,怎麽能說送就送呢?”

一年輕婦道:“咱們這群小民當年哪個沒得過王妃的好,誰沒讓王妃幫過、救過?咱們心中都惦記著的。”

一時間衆人連聲附和:“是咱們雖然沒讀過書,但也知道滴水之恩得湧泉相報啊!”

自己當年只不過舉手之勞施恩行善,并不想求得什麽報答,可都過了這麽多年,連都快要忘卻的事,他們卻記了這般久。寧悠著眼前這些盛難卻的樸實百姓,一時不知自己何德何能令他們如此,眼眶不由有些潤起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