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梟虎 甫歸京 落入囚籠

《梟虎》 甫歸京 落入囚籠

甫歸京落囚籠

這是十年裏寧悠第二次踏上回京的歸途。

不僅是邊多了兩個兒子,山川江河、風土民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回的心境也已然是滄海桑田。

十年前的歸程雖也帶著對趙虓和當時還不到一歲的寅兒的不舍,帶著對當下的種種不確定,可那時還確定趙虓的未來,確定他有朝一日會坐上天子之位。然而今天,不僅這件事忽然變得渺茫未知,連自己和一家人的命運如今看來都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了。

十年前的一路上期冀著回到京城見到父母親人,為王府博一份好口碑、好犒賞。曾經躍躍試,充滿了幹勁和蓬的活力,眼下卻心事重重,裝滿了對京城變局的憂慮、凝重和忐忑。

這便是人之一生逃不開的命運的起伏與跌宕吧。

上一世的人生順遂且平淡,卻在孤苦和不甘中短暫地結束。那麽這一世所獲得的一切,與趙虓比金堅的婚姻和矢志不渝的、三個健康優秀的兒子,或許注定也只能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來換取。

行在水路上,站在船首,著劈開的江濤、翻湧的波浪想,何嘗不似此刻這乘風而進,破浪前行的小舸呢?

江舟行遠,波濤未平。

紅日漸近,何懼雲低?

一回到京城,寧悠是一刻也不敢懈怠,馬不停蹄地帶著兩個兒子進宮探陛下。但遞了帖子卻不是司禮監理,更也不是安廣德、何閎經手,而是直接被中書省駁了回來。理由是吳王趙豫的世子和次子今日剛好來宮中探過了,陛下力不濟,一日僅能見一撥人,再多了恐怕有礙康複。

既都這麽說了,那為了陛下的安康,寧悠也只好從命。

Advertisement

等著的時候,有監來傳話,請們先去謁見太孫。

趙承輔再是只有十五歲,如今也是代行監國職責,代表著的是天子授予的權威,寧悠不敢有毫怠慢。

廷的長慶宮,寧悠見到了已是長了個大小夥子的趙承輔。十年前在家宴上,他還是個不滿五歲的小孩子,坐在母妃旁邊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地,頗是惹人心

其實一直很喜歡這個心地良善的孩子,那年初見的時候他對就很是尊敬,如今也還一樣。跪下去要叩首的時候,他不忍地趕上前把扶起來,道:“嬸嬸,我小時候您還抱過我的,咱們一家人就不必這樣行大禮了。”

寧悠道過謝站起來,這樣本該溫馨的家人相見,卻心裏不免有些哀涼。是長輩,卻要在這小輩跟前跪下、磕頭,還要令小輩施舍,才可免去的大禮。

都尚且覺得難以接,如果此刻趙承輔面前的是趙虓,他心中又會作何想呢?若是太子還活著,他這當弟弟的給兄長磕個頭倒沒什麽,可如今卻要給自己的侄兒跪下,這綱常倫理難道就該是如此麽?

寅兒和保兒也站了起來,趙承輔關切地問:“弟弟們應當比我小個五六歲吧?”

寅兒道:“回太孫的話,順衍年九,二弟順湞年七。”

趙承輔笑笑:“都是自家兄弟,就勿客套,還是稱我聲兄長吧。”

寅兒便拉著保兒拜了拜:“見過兄長。”

“待你們安置好了,便每日進宮來陪我一起讀讀書吧。就在我這東宮的昭明堂,往後太師和太傅都會坐堂講學,還有屈相、施相等大儒學究也會來臨堂示教。”趙承輔說著一笑,“二十多個兄弟們坐在一,我這忽然就熱鬧起來了。”

Advertisement

寅兒最是不想念書,有些不不願,保兒趕快給他使個眼,兩兄弟才作出一副恩戴德的姿態來,表達了謝意。

從長慶宮出來,原本應當是回諸王館落腳,卻被告知諸王館暫居不下這般多世子、郡王們,寧悠他們被安置在了別下榻。

引路的監道:“王妃請這邊行,安國公府上的車馬已等在宮外了。”

安國公?

寧悠心頭一。父親去後,寧武承襲了父親的爵位,早已是新的國公爺了。

十年前就與他斷了來往,現在他突然冒出來又是搞什麽名堂?

是一千一萬個不想見他,可卻又想,即便能避著他,難道還能避著姨娘、寧翊和家裏人麽?只要與家人見面,怎可能不見到他呢?

心中躊躇地出了宮來,沒想到眼前巡視了一圈,只見著國公府上的下人和家丁,倒是沒有寧武的影子。松了口氣,一名鐘莘的家臣恭迎上來,說是奉國公爺之命在此等候,接們去住的。

這“住”一說初令寧悠到一瞬的怪異,還納悶他為何用了這麽個詞兒而不是國公府。但很快到了路上就反應過來,車馬本就不是往國公府行的,而是徑直去了當年陛下賞賜給父親的另一宅子。

這宅邸在城西,多年都無人居住,父親一度覺著浪費,想讓陛下將這屋子收回去,另作其他功勳賞賜之用。最後是實在拗不過陛下,只好就此扔在這兒了。

頓時覺著這是寧武故意為之,有些惱火地問鐘莘:“為何不是送我們回國公府?安國公人呢?我倒要問問他這是何意?”

鐘莘恭謙地解釋道:“王妃,這是朝廷安排的,非是國公爺的意思。”

“你方才還說是奉他之命前來迎接,怎就又不是他的意思了?”

Advertisement

“國公爺只是心您和世子爺、小郡王路上安全,是故安排小的接迎。至于這下榻之所,的確是朝廷欽點的。”

朝廷不讓們住諸王館,也不準許們回國公府,卻是安排了這麽一偏僻的宅子。這宅子離國公府一個西一個東,離寧翊和父親那群老部下住的那片也遠得很,這是什麽計較和考量?

寧悠的心突突地跳起來,這是打一京就要將們規制起來的意思?

若真如此,那果不出趙虓所料,後邊兒又該怎麽辦?

寅兒和保兒兩個孩子還沉浸在初至京師的興勁兒裏,此等繁華富饒的都城,不僅規模遠大過順安,南方的風土人也全然與邊塞之地不同。

從中軸線上的皇宮出來,一路走一路見得城樓重檐歇山,道兩旁的屋宇鱗次櫛比,往來行人川流不息、市坊商販賣不斷。不僅是男、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異國客旅,無所不包,還有許多順安沒有的店鋪、新奇玩意兒。瞧得兩個孩子大開眼界、目不暇接,打馬的速度都慢了許多,眼睛恨不得沾在路兩邊了。

他們還不知擔憂眼下的境,寧悠不有些慶幸是自己跟著回來了。年人都尚不足矣應付如此眼花繚的巨變,遑論他們這個年紀孩子的自制和自控力,何談讓他們穩住心智,看清局勢,甚至還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呢?

到了地方,寧悠一看,更是心冷了半截。

普通宅邸門前竟然有站崗的軍士,瞧這赤玄相間的軍服,一眼就知是京畿衛指揮使司的士兵。這不就是防著們逃回去?這般已是連藏都不藏,幹脆把意圖端到臺面上來了。自然也不必去問,不必有什麽微詞,因為所質疑的一切都十有八九能讓他們找到合理的理由搪塞回來。

為何有衛兵?

——自然是擔心王妃和世子的安危,特意安排他們在此守衛的,這有何錯啊?難道王妃對此有什麽不滿嗎?

為何不準許出府?

——王妃多年不在京城了,對京城的況也不甚悉,還是盡量不要四走,進宮多陪伴孝順陛下吧。難道您回來不是探陛下,而是準備面見故友的麽?

寧悠連設問和對答都為他們編好了。由此大抵也能猜到,恐怕不僅是難出去見到家人和父親故友,他們也應當一樣很難見到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