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七日,宮中傳出了一條更使人震驚的消息,李落以落冠之齡,被賜封了輔國大將軍,領西府經略使,三日后萬隆帝在定天臺點兵,雄兵十萬,出戰西府,一平賊。樞院參知一職正式由宗伯楊萬里出任。
當日朝堂,萬隆帝上來第一件事就是宣了此旨,一時眾臣盡皆嘩然,就連淳親王都沒有想到,驚在當場。
余下群臣紛紛議論,加之之前城中的流言,全都暗自嘲弄李承燁不知輕重,懇求萬隆帝收回旨。
西府經略一職事關重大,還有征西使狄杰在,若一時理不當,兵敗事小,倘若讓西戎得了空子,攻破大甘防線。
這可是震王朝的大事了,更有一名史前諫,哭訴不休,卻不想惹得萬隆帝大怒,命人將史拖出去,打了四十大板,已是奄奄一息,眾臣這才止了喧嘩。
回頭四,卻發現除了淳親王外,還有新任都騎統領牧王李承文,太傅凌疏桐和冢宰章榮政都是一言不發,這才醒悟此事非只是萬隆帝一時興起,忙不倏的垂首站下,不敢言語。
楊萬里等明識之人雖是暗嘆,不過見萬隆帝主意已定,余下二公也不反對,便知事已定局,只好退而求其次,挑選一個穩重的監軍,輔佐李落。
淳親王堂兄懷王李承越在朝中領了上大夫的虛職,一直沒擔過要職,見狀趕忙遂自薦,出任西征大軍的監軍。
這懷王也以為是萬隆帝和淳親王給李落謀的一份差事,只是到西府轉轉,再隨便找些人充數是西府軍,回來后自是能盡榮華富貴,也想跟著去分一杯羹。
萬隆帝見是自家人,竟也沒有多想,應了下來,此語一出,就連淳親王都皺眉不止,楊萬里便第一個站出來,婉言不妥,皇上三思,謹言派一個善戰懂兵之人輔佐李落,以懷王的人品才學都無法當此大任。
話音剛落,萬隆帝略微思量,懷王見此,慌忙大表忠心,定能勝任監軍一職,自也不忘說著祖上對大甘的赫赫功勞。
萬隆帝心,不理宗伯力諫,準了懷王的奏請,言道萬事須和李落商量,李承越大喜,滿口應下,心中盤算著以后怎麼找宗伯的麻煩。
李承燁本出言反對,不知怎地,竟然出奇的沒有出聲,就連李承燁自己都覺得吃驚,太傅,冢宰和牧王見淳親王沒有反駁,猜測或有定議,也沒有反對,監軍要職就這麼莫名其妙的落到懷王李承越的頭上。
朝堂之上人人默然,怎也想不到此次西征竟然如此兒戲,只余下神激憤的宗伯和數位忠君明臣以及意氣風發的懷王李承越。
隨后樞院參知一事,群臣爭執卻比李落領軍西征更激烈,數位重臣各有人選力薦,一時爭的不可開,近半個時辰也無結果。
萬隆帝哈欠連連,大手一揮,著宗伯楊萬里正式接任樞院參知一職,也不等重臣異議,便下了圣旨,匆匆退朝離開。
楊萬里素有才名威,不比李落,朝中大臣見此,不論心中喜憎,都紛紛上前恭賀,懷王更是接連高聲恭維,一點看不出適才楊萬里反對自己出任監軍是的狠。
朝中圣旨一下,宗伯楊萬里任樞院參知一職未起波瀾。
只是李落貴為輔國大將軍,領軍西征一事在城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加上懷王李承越任了監軍一職,更是群激,街前巷口人人談論,莫不大罵朝廷無能失察,任用無才無德之人,自然有很多人掩不住話間的羨慕和嫉妒,卻也寒了不立志報效朝廷的才子游俠的心思。
才子云集的茶樓書社和游俠勇士的武堂劍閣便沒斷了談論,莫不是在議論此次征西之事,皆都嘆息大甘氣數,世事造化無常,難得皇帝興出征西的念頭來,卻最后了王孫公子的名利場。
不知何人應做了一首詩,剎間就傳遍了卓城上下:
十年書生寒窗苦,百載俠客聞舞;
效武侯天狼,莫為豎子憑欄語。
圣旨剛下最頭疼的當屬新任的樞院參知,城中人心浮,流言四起,楊萬里忙的焦頭爛額,又不愿像前任般輒定人生死罪責,費了好大的氣力才和府尹將城中的流言了下去,心中也是極為不滿萬隆帝如此草率,用人唯親。
李落倒很是平淡,無喜無憂,聽到王府下人報傳,也只是淡淡的應了一聲,稍稍問了幾句,揮手讓下人退下。
溯雪暗暗神傷,一想到李落要出征西府,心里便不是滋味,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覺,只是覺得似乎要失去什麼東西。
就是往日李落肆意放縱時,自己也從未有過這樣的覺,神恍惚,泡茶時一不小心將水全倒在自己手上,疼的溯雪大一聲,茶壺應聲而落,碎在地上,驚醒正在發呆的李落。
李落忙上前查看,手盡燙的發紅發腫,李落皺眉,來下人去西房取些治燒傷燙傷的膏藥,拉過溯雪坐下,用手輕輕的拂過溯雪燙傷的手指,溯雪臉上
發燙,低著頭不敢抬眼。
突然覺得一清涼的氣息沿著李落的手指傳了過來,極其用,不住微微出來,隨即臉通紅,看了李落一眼,卻見李落正滿眼笑意的看著自己,溯雪大窘,將頭深深埋下。
過了片刻,溯雪便覺著手上已經沒有那麼疼了,道了一聲謝,將手了回來,李落嗯了一聲,起倚在門欄上,溯雪問道:“公子,你在想什麼呢?”
過了好一會,才聽得李落緩緩說道:“我在想,父王為何在朝中不阻我西征,也不阻懷王任監軍一職。”
“那公子可想到答案了?”
李落轉,輕語道:“想到了,但愿是我錯了。”
“啊。”溯雪奇道,細看時,李落卻又轉過臉朝向屋外,久久也沒有回首。
萬隆帝授意朝中諸臣籌備西征一事,只是行軍遣將,兵馬錢糧一應事卻都大張旗鼓,沒有半分之意。
西征大軍還未城,在朝中,行軍主帥和麾下各將已經是耳能詳,有識之士莫不搖頭嘆息,這半點也不像出征,宛如是要去打秋獵。
如此靜,兵未至,西戎早就有了對策防備,而今這番舉,更惹得西戎不滿,也不知道狄杰能否撐過這段時間,匯合西征大軍;等到這西征大軍到了,天已冬,更是不利久戰,怕是兩軍尚未相接,這西征軍就得損傷近半。
如此一來更增了眾人所想,萬隆帝只是讓李落去西府換一軍功說辭罷了,不過為了豎子的一名聲,就讓十萬大軍白白奔忙一趟,勞命傷財。
更有人惡語李落怕是出不甚干凈,與這萬隆帝有著千萬縷的關系,如若不然,怎能任由李落這番胡折騰,就算是皇宮之,也是流言不斷。
一眾皇子和宮中嬪妃紛紛諫言,萬隆帝卻依舊如此,惹得眾人嫉恨不已,李落也是不勝其擾,暗自苦笑。
此次征西大軍,過半是由太祖起兵的幽州征調,此本是淳親王李承燁構筑的第二道北線,卻不知為何讓萬隆帝撤了下來,編今次的西征大軍中,另有近三萬人是比幽州更靠北的牧州都督呼察賜的游騎兵。
呼察賜本是科庫族人,雄踞牧州,民風勇悍尚武,在太祖起兵時,立過汗馬功勞,長勝十將中的風將呼察孤雁就是科庫族人。
之后待大甘平定,這呼察家便世代居于牧州,守著大甘的北方門戶,只是近年朝廷積弱,朝中有人怕呼察賜做反,便強征了科庫族近半的騎兵,卻無可用,也無人敢用,便隨意找了個護衛卓城的借口安置在了昆江以北的秦州。
已是過了四年,此次西征一并并軍中。
軍中主將,除了大將軍李落和監軍李承越外,幽州部由云麾將軍劉策,宣威將軍石沖和明威將軍鄺立轍所率,牧州部由忠武將軍呼察靖所率,征西大軍主要由這兩支組,余下之數便在周邊州郡調了一些,湊足十萬之眾。
征西大軍之中除了劉策有些才名外,其余數將都是以勇武聞名,尤其是這忠武將軍呼察靖,更有萬夫難敵之名,相傳倨傲,目中無人。
劉策其人雖有才名,只是從未朝廷重用,手握雄兵,卻只是閑置,到現在還只是個云麾將軍。
卓城軍中同僚盡言此人心頗為狹窄,無容人之量,這才一直擱置至今,其麾下的宣威將軍石沖和明威將軍鄺立轍也是以武力名。
外人看來這西征大軍兵強馬壯,只是里卻是破綻百出,駕馭不當,征西大軍只會四分五裂,許多人只求著大軍能平安歸來便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萬隆帝親自點兵馬錢糧,極是神速,冢宰章榮政此次出奇的沒有克扣,令行上下極為通暢,惹得有心人暗罵不已,若是往日西征也有這番作為,西府當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苦苦支撐。
征軍令在月前便送了出去,牧州游騎離得不遠,下旨之日已在昆江江邊集結,而幽州部先頭騎兵也已經日夜兼程趕到了卓州,余下大軍也在路上了。
如此行軍,倒是讓楊萬里虛驚一場,樞院報來急件,兩軍私,楊萬里大驚,疑為宮變殘黨,忙宮面圣,萬隆帝已然知曉,賣了個關子,只讓楊萬里等著,原心中早已有意征西,至于中始末原由,楊萬里便不得而知了。
圣旨剛下不久,來淳親王府拜會的人絡繹不絕,紛紛前來恭賀淳親王和這位卓城新貴,王府眾人喜憂參半,李落和淳親王府名聲驟響,只是背地里誹謗之人卻比恭維之人更多,就連深悉的李承燁和幾位王妃也極是疑慮。
李落雖說平了宮變,但這行軍打仗還是首次,萬隆帝便下如此重的籌碼,就連李承燁自己也極為擔心,和李落說起幾次,李落反倒不甚在意,李承燁暗怒李落不知好歹輕重,只是萬隆帝一意如此,自己也不好說什麼,漸也相信萬隆帝僅是要李落去西府走一遭罷了。
氏又是擔憂,又是高興,這些天哭哭笑笑倒是讓李落一頓好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