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我在大明當暴君 第302章 明年能把皇太極摁在地上摩擦?

《我在大明當暴君》 第302章 明年能把皇太極摁在地上摩擦?

十月底,北京城也迎來了一場初雪。

乾清宮,琵琶的聲音歡快而有節奏。

張凡抱著琵琶,右手的五手指在琵琶上飛快游走。

紅娘在場中央跳著舞,姿輕盈,作矯健,甚是明快。

而田秀英則在一邊不停給張凡糾正他的錯誤彈法。

紅娘一曲下來,看著崇禎,攤著雙手,眼中有笑意:“夫君的琵琶彈得比臣妾彈的還爛。”

“為夫也是剛學不久,紅娘你就不要打擊為夫了。”

張嫣在一邊,穿著一桃紅的長,烏黑的長發挽起來,著淡淡的妝容,看起來艷麗無雙,在乾清宮里如同一朵盛開的海棠花。

一只手拿著一支修長致的筆,正在飛快地畫著眼前的場面,看到張凡那囧樣的時候,角還忍不住出一笑意。

外面的宮太監端進來一碗碗熱湯,整齊擺放在桌案上。

這時,王承恩小步快走了進來。

“皇爺。”

“何事?”王承恩瞅了一眼其他人,崇禎道:“說吧,這里沒有外人。”

周婉言笑罵道:“好你個王承恩,這是防誰呢!”“皇后娘娘息怒,事關軍國大事。”

崇禎靠在的靠墊上,這靠墊就放在乾清宮臺階下,看起來隨意得很。

“無妨,說吧,何事?”王承恩從袖口取出一份封起來的奏,呈遞給皇帝。

崇禎微微錯愕,劉喬送過來的關外報?他接過來,用匕首將盒子撬開,打開一看,看完大笑起來。

田秀英道:“夫君何事如此高興?”“孔府的網之魚,竟然逃到了建奴那里。”

眾人更加疑:“那為何夫君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讓他們去和皇太極講之乎者也,豈不是更好!”崇禎頗為高興,“我大明往后便不是儒道治國。”

Advertisement

紅娘好奇道:“夫君,那大明以后以何治國?”“當然是取諸子百家之所長,徹底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朕要為我中華重開言路,富國強民,至于孔府的人,讓皇太極去貢著吧。”

信中當然不僅僅說了孔府的人投奔皇太極,還說了皇太極在遼東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那些改革措施配合皇太極高超的政治手段,的確給皇太極帶來了一些新的格局,對皇太極確實有用。

可崇禎完全不擔心。

為什麼?一、皇太極的改革不可能像他張凡這般徹底,因為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二、皇太極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自己集權,而不是真的站在底層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

張凡是后世人,是接過無產階級思想洗禮的。

皇太極是帝制時代的地主貴胄。

雙方的底層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皇太極是有樣學樣,而改革本遇到的難題是復雜多變的,遼東與大明的況也全然不同,絕不能照葫蘆畫瓢。

哪天說不定皇太極自己就把自己玩到里去了。

至于建奴的火發展,那是阻止不了的。

燧發槍一旦問世,它的制造門檻便大大降低。

外面又有小太監來通傳:“皇爺,韓大人和孫大人在外面求見。”

“讓他們去建極殿,朕隨后就來。”

“是。”

崇禎站起來道:“諸位妃自己先吃,朕去去就來。”

說完,便大步走了出去。

張嫣道:“陛下,披一件衫再去,外面冷,小心著涼。”

王承恩連忙拿了一件斗篷給皇帝披上。

到了建極殿,孫承宗和韓爌道:“臣參見陛下。”

“不必多禮。”

韓爌道:“陛下,這些都是今日呈遞上來的奏疏。”

一邊的小太監將奏疏全部拿過來,放在一邊。

Advertisement

“都說了什麼?”“耿如杞說,大同鎮的糧草還有30萬石的缺口,需要從河南調集糧食。”

“準。”

方正化連忙將耿如杞的奏疏找出來,呈遞給皇帝看,皇帝擺了擺手道:“簽字吧。”

“是。”

韓爌繼續道:“南直隸的三千萬兩已經了國庫,尚有9000萬兩在籌備運輸,各地的銀行銀鈔量補充充足,臣以為暫可不比調度白銀到各地,請陛下圣裁。”

“明年呢?”崇禎問道,“明年北方五省的開銷應該不小吧,水泥廠、制造局、蒸汽機、糧倉的擴充、種植園,都要擴大,各都要花錢,各地銀行的銀鈔數量能否跟上?”“啟稟陛下,銀鈔局已經增加了五臺銀鈔械,運鈔軍隊人數增加至三萬人,按照目前的進度,若明年各地府管轄的國有商社要找銀行大量貸款,銀鈔是能夠滿足的。”

這倒是大大超出了崇禎的預期。

印錢速度加快了,北方五省各地明年有錢用了,基建的速度自然也就可以提起來了。

“既是如此,這些錢作為銀行的風險預防金存儲起來吧。”

“是。”

韓爌又道:“農政院的奏表,今年各地一共開出20條水渠,引河水流,惠澤百姓千萬人,新農普及較之去年,翻了一倍。

各地所建的料集中理廠、蒸汽機水,在各地大大緩解了良田用水之難,并對良田的有固本培元之效。

今年的糧產量是去年的兩倍,除去高產的紅薯,北方平均每一畝良田的糧產已經到了5石。”

5石是600斤。

21世紀北方一畝田一年產1000斤,南方一畝田一年產2000斤。

新農政施行之前,北方每畝每年糧產3石,也就是勉強到360斤。

Advertisement

現在每畝多產出了240斤,而且到了夏收(北方是夏季收)之后,還能空出來種一些紅薯。

這絕對已經是古代產糧的巔峰。

春秋時期,每畝每年平均產110斤,這已經是那個時代的最高值。

唐朝時期,每畝每年平均產270斤,北方可能僅僅在150斤左右。

現在這個產值,已經達到崇禎的預期了。

能在這個時候,達到這個產值,主要原因有兩點:一、下面的人為了好看,肯定虛報了數據,往上拔了一點,不過真實數據也不會差。

二、各地大力開鑿水渠、建立料集中理廠,使用蒸汽機水灌溉,使用新農

最主要的是,農民有了自己的田,生產熱大大提高了!當然,上報上來的是平均值和總產值。

這并不意味著北方所有地方況都樂觀了。

例如崇禎看了陜西的匯報。

陜西今年的每畝田的平均產值也就才2石,不過良田的產出數量是去年的兩倍,這說明更多原本干旱的田,在今年得到了灌溉。

崇禎思考起了一個問題。

按照現在的糧食產量,明年能把皇太極摁在地上?。

abc手機版閱讀網址:m.abcxs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