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軍事歷史 天唐錦繡 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加九錫 賜王爵 劍履上殿!

《天唐錦繡》 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加九錫 賜王爵 劍履上殿!

第4909章 加九錫 賜王爵 劍履上殿!

  果不其然,劉洎剛一開口,李元嘉馬上反對道:「以越國公之才華豈能困囿於書院一地?中書令乃陛下臂助,應為國舉才,而不是這般心狹隘、嫉賢妒能!」

  劉洎被懟的一愣,雖然他的確藏著略顯暗的心思,可李元嘉如此直面懟卻與其以往和和氣氣的風格迥然有異。

  果然私底下與陛下串通好了!

  一念及此,劉洎神一振,腰桿都下意識的直起來,兩眼灼灼的看向陛下。

  文為何瞧不上武將?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武勛基本上對君主之命令奉行不悖,他們不管君主的命令是否合理、對於國家之長遠發展是否有損害,當然他們也沒能力去進行分辨,他們是君主豢養的「奴僕」「鷹犬」,對皇權唯命是從。

  而文則不同,他們自苦讀聖賢書,深知「民為重、君為輕」的道理……好吧,是因為讀書人都出自世家門閥,而世家門閥的利益與皇權在某種意義上是相悖的,皇權照章、則世家落寞;反之,當世家輝煌,則皇權黯淡。

  所以自古文以「強項令」為譽,以反駁君王為榮。

  君不見魏徵雖死、然名垂於世?

  說起來魏徵其實並未有什麼顯赫之政績,其名絕大多數皆來自於「勇於進諫」。

  太宗皇帝何等威絕倫?

  然而越是英明神武的皇帝,文悍不畏死強進諫的時候所取得的名就越大,當然風險也大,不是誰都能承來自帝王之怒的反噬……所以魏徵厲害。

  劉洎此刻心想「我雖不才,也當效仿文貞公之故事,犯直諫」!

  他現在已經飽朝野上下之質疑,認為他作為宰輔卻一味附和君上、卑躬屈膝,全無文臣之風骨,名聲已經快臭了,再如此下去人心漸漸就散了……

Advertisement

  李承乾似乎也書房醞釀著一強烈的戰意,喝了口水制一下心中驚惶,輕聲道:「韓王倒也不必這般激烈,中書令之諫言其實還不錯,雖然不足以彰顯越國公之能力,卻也不能誤解其心品德。不過既然你不同意中書令之諫言,認為應當給越國公如何安置重擔呢?」

  劉洎眨眨眼,剛剛凝聚起來的鬥氣便有些衰減,陛下明顯避重就輕不打算接招,而反駁君王所能夠獲取的聲相比於反駁一位宗室親王,簡直天壤之別。

  有些提不起勁兒……

  李元嘉則晃了一下神,不是說好由你來提議,然後收割房俊之激、更向滿朝文武展示對朝局之掌控嗎?

  你怕劉洎懟你,就把我推出來唄?!

  與文針鋒相對懟來懟去那是我能做的嗎?

  我想做賢王啊……

  可眼瞅著李承乾打定主意避實就虛且將他推出去,李元嘉無可奈何,只能著頭皮道:「越國公功勳顯赫、威頗著,可擢升至尚書左僕,封太尉,節制左右金吾衛……」

  話音未落,劉洎幾乎跳起來,手指著李元嘉怒叱道:「王誤國!」

  李元嘉看向陛下的目有些幽怨:瞧瞧吧,這就是您將我推出去的後果,都王』了……

  李承乾也尷尬,讓叔王背鍋這事兒確實不地道,遂安火冒三丈的劉洎:「中書令勿惱,韓王也不過是諫言而已,即便略有瑕疵也尚在討論之範圍,何至於卿這般激烈之言辭?大唐從不因言獲罪,民間尚且如此,朝堂之上更應當暢所言。」

  劉洎卻不聽這一套,站起、梗著脖子,義憤填膺、口沫橫飛:「陛下謬矣!大唐立國以來,賜任太尉者僅兩人,時為親王之太宗皇帝,以及統率關隴勛貴輔佐太宗就大業的長孫無忌!試問,房俊何德何能,可以與這二位相提並論?」

Advertisement

  李承乾心裡有些虛,正開口,只聽的劉洎又續道:「……長孫無忌之功勳,放眼朝堂何人可比?陛下對其視如肱骨、推心置腹,可結果便是其賊心熾盛、大逆不道,舉兵作!由此觀之,『太尉』一職總掌天下兵馬、軍權在握,非宗室不能勝任!古往今來,殷鑑歷歷,陛下豈能自朝綱?以我之見,倒是韓王殿下更能勝任此職。」

  沒怎麼說話的馬周忽然開口:「微臣也覺得韓王殿下更合適。」

  李元嘉苦笑:「我何德何能高居此位?一則不曾領兵,再則並無軍功,萬萬不敢擔當此任。再者說來,今時今日之三公並無以往之權柄,表彰其功的質更甚於職權,中書令大可不必這般激。」

  言下之意「三公」固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乃人臣之極致,可說到底不過是虛銜而已,更多是象徵意義,

  劉洎橫眉立目,怒叱道:「那也不行!三公,論道之也。蓋以佐天子,理,平邦國,無所不統,故此任者必然年高德劭、德高重,房俊年紀輕輕若驟然登此高位,天下名所聚,必然滋生其驕縱之心,是禍非福也!」

  李元嘉不擅辯論,只能尷尬著乾秉持意見:「不過是虛銜而已,沒那麼嚴重。」

  由古至今,「三公」之職權變化甚大,《尚書·周》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不必備,惟其人。」

  《春秋公羊傳》中更是說明「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

  兩相印證,「三公」是秦及秦以前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稱呼,輔佐天子,可見地位之超然、權柄之巨大。

Advertisement

  「三公」者何也?

  夏、商以前,雲天子無爵,三公無。周以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史大夫為三公。漢以丞相、大司馬、史大夫為三公。東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唐承隋制,一脈相承。

  然而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則僅存其名位。

  「虛銜也不行!」

  劉洎拍案而起、正氣浩然,戟指叱道:「韓王口口聲聲以彰其功,乾脆也別敕封什麼『三公』了,不如便『加九錫、冕十旒、劍履上殿、朝不趨、贊拜不名』,而後再敕封以王爵,如何?」

  此言一出,「裝死」的李勣都坐不住了,呵斥道:「中書令,慎言!」

  劉洎哼了一聲,這才反應過來說了不該說的話,轉對李承乾鞠躬謝罪:「臣一時激,口出妄言對陛下不敬,請陛下責罰。」

  「加九錫」在最初之時是對於人臣至高無上之榮譽,史書上第一位「加九錫」的記載,乃是周天子對輔佐社稷數十年的功勳周公旦的賞賜,「天下輔弼,莫出其左」。

  然則之後,「加九錫」卻為權臣之象徵,非權傾一時、野心之輩而不可授。

  王莽、曹、司馬昭……

  而最近被天子賜予「加九錫」者,則是隋文帝楊堅,以及高祖皇帝李淵,楊堅本為周臣、承恩深重,宣帝命輔佐新皇,卻禪讓篡周立隋;高祖皇帝本為隋臣,然國難之際攻陷國都、擁立新皇,拜相國、總司百揆,九錫之禮,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蹕」,最終迫恭帝禪讓。

Advertisement

  此二人自然權柄滔天,然則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主國疑、凌主」。

  言說給房俊「加九錫、賜王爵」,不僅僅是昭示房俊有謀逆之心,更是質疑李承乾,將其比作周靜帝、隋恭帝兩位亡國之主……

  幸虧沒有史言在場,否則定然要彈劾劉洎一個「大不敬」之罪。

  李承乾很是尷尬。

  當初太宗皇帝在時,儘管「得位不正」「品德瑕疵」,但朝堂之上揮斥方遒、隨心所,無數名臣名將俯首帖耳、令之所致前赴後繼,除去魏徵偶爾唱反調之外,所有人都將太宗皇帝的諭令奉為圭臬。

  可到他做了皇帝,況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按理說他是太宗皇帝嫡長子,由皇太子順位繼承大統,可謂名正言順。做太子之時謹小慎微、戰戰兢兢,朝野上下口稱讚,繼位之後夙興夜寐、勤政民,既未大興土木、浪費稅賦,更未充盈後宮、耽於樂,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矢志於做一個對天下蒼生有功之帝王。

  卻始終得不到更多的認可。

  耐心是有界限的,當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他表示懷疑、甚至鄙夷不屑,再多的耐心也會耗

  於是他板著臉,不理會劉洎的咄咄相,斷然道:「就這麼定了吧,敕封越國公為太尉、尚書左僕、開府儀同三司,節制左右金吾衛,拱衛京畿、肅剿盜寇,且繼續承擔扶保太子之責。」

  一貫格偏、缺乏主見的皇帝有的強,諸位大臣無論心中是否認同,此刻都只能肅然領命。

  一直不說話的李勣放下茶杯的時候指節發白、手背筋絡凸起,顯然下意識的用力……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