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秦始皇振大喜!
聽到捷報二字,這讓原本對趙封幸災樂禍的兩人心思也變得有些不安了起來。
趙封守渭城。
明眼人看來就是一場不可能守得住的戰爭,不可能勝過魏無忌的一戰。
但現在,似乎有些變化了!
「大捷?」
嬴政聽到這也是有些詫異莫名,隨後凝視著傳令兵,大聲道:「你確定是大捷?」
「回稟大王。」
「渭城大捷,此軍報乃是渭城中軍司馬親自呈奏,先經由了上將軍,再由上將軍呈奏而來。」傳令兵大聲稟告道。
「當真是捷報?難道是魏國出現了什麼變故讓魏無忌退兵了?」嬴政帶著幾分猜測的想到。
對於渭城戰事,作為雄才大略秦王的他也想不到是什麼戰果。
「呈上來。」嬴政一揮手。
「哈哈哈。」
「大勝之。」
將這捷報看完。
「故,兵行險招,親率萬眾大軍於渭水最難渡之洪澤度強渡,登臨魏境,奇襲魏軍,一路擊潰魏軍鎮守渭水數萬魏軍,並謀奪魏國上渭城,斷魏軍之糧道,斷魏軍後路。」
趙封原本就盛氣凌人,如果晉位了主將,那以後的氣焰就更囂張了,再而趙封還是王翦未來的婿,想到這,淳于越心底更加不滿了。
「魏國來犯,意在屠我大秦疆土,趙封將軍思慮若不擊潰魏軍,魏無忌斷然不會退兵。」
聽到這捷報后。
「此戰一役。」
滿朝全部都面帶大驚之。
「魏國魏無忌率軍二十萬攻我渭城,連續猛攻二十日,在趙封將軍統領之下,我渭城將士誓死守衛大秦疆域不失。」
「於魏無忌尚未收到消息前,趙封將軍率五千軍南下奇襲,攻魏無忌后陣,魏無忌慌忙撤軍,最終在渭城守城將士的夾擊之下,大破魏軍。」
趙高恭敬領命。
「如果魏軍退兵,那豈不是便宜趙封了?」
隨後緩緩站起,看向了大殿前的百。
「大王。」
「趙將軍率軍大破魏軍,斬魏軍近十萬,我渭城將士折損不過四萬。」
嬴政接過來,打開一看。
打開軍報。
持續了一陣時間后。
「難道魏無忌退兵了不?」王綰暗暗想到。
一眼就看到了戰報之上的戰果。
隨後一揮手。
「趙將軍親斬魏無忌副將魏,此人為魏軍副將,更為魏國王族,魏王親弟,魏無忌之繼承人。」
作為一個侍的他此刻看到后,也不由得驚愕了一瞬。
但很快他就回過神來了。
原本茫然的臉上也出了一抹驚震,欣喜。
朝堂上的大臣都目匯聚在了嬴政上,顯然他們都看出來這一封捷報是真的捷報了。
將手中的捷報給了趙高:「給諸卿宣讀。」
「當初大王可是下了詔諭,如若趙封能夠守住就可晉位主將。」淳于越心底此刻更加不好了。
神忽然間的一陣驚愕。
趙高大聲宣讀道。
趙高立刻快步向著殿下走去,雙手將戰報捧了起來,然後跪在嬴政邊呈奏。
嬴政忽然間大笑了起來。
「難不渭城真的出了什麼變故?」
「大捷?」
「渭城,大捷。」
「諾。」
「渭城中軍司馬蒯樸上稟。」
嬴政大笑著道。
「難道渭城有了什麼戰果?」尉繚站出來,好奇問道。
整個朝堂都響起了嬴政那爽朗興的大笑聲。
「魏無忌,竟然這樣敗了?」
「還是敗在了我秦國一個副將的手中?」
「趙封年不過十八,他竟然擊潰了魏無忌這等老牌戰將?」
「渭城兵力遜於魏軍,只有其一半兵力,而且在戰力上也有所不如,十萬大軍之中只有三萬多是上了戰場的老銳士,剩下近兩萬是新兵,還有五萬降卒。」
「就這等戰力竟然可以大破魏無忌?」
「趙封究竟是如何用兵的?以前說此子是悍將,可如今一看,他卻是一員善於統兵的能將啊。」
……
朝堂上的大臣不由得議論起來,都對這戰報到了無比心驚。
上至秦王,再加上朝堂上這上百個大臣全部都沒有想到會有如此戰果。
原本想著落井下石的王綰與淳于越此刻臉很難看,他們本不清楚趙封竟然會如此厲害。
「趙封,當真厲害啊。」
「魏無忌竟然都被他擊潰了,而且還是佔據劣勢的況。」
「秦有趙封,這潛力都堪比昔日的白起了。」韓非心底暗想道。
隨之。
韓非也率先反應了過來,當即舉起朝笏,大聲道:「恭賀大王,渭城已定,潁川無憂,魏國此番敗退定然無力再出兵,我大秦可加大對趙國的攻勢。」
經過韓非這一開口。
滿朝群臣也是紛紛出聲恭賀:「臣等恭賀大王。」
嬴政面帶笑容,大聲道:「諸卿,現在對於趙封可還有疑慮?對於刑徒軍可還有疑慮?」
聽到此問。
剛剛還出言要派人督戰的王綰立刻低著頭,不敢說話了。
除了他以外。
昔日在朝堂上質疑趙封能不能擋住魏軍的朝臣們也是紛紛閉了。
「趙封,無愧於我大秦最年輕,最有潛力的戰將。」
「此戰的戰果哪怕是孤也未曾想得到。」
「強如魏無忌,盛名於天下的老將竟輸給了趙封。」
「此戰之後,天下皆知我大秦又有了一個威名傳天下的能將。」
「此乃孤之福,大秦之福。」嬴政大笑著道。
此刻也是非常的興。
或許嬴政與王翦心中所想一樣,渭城之危已解,此番滅趙當再無後患了。
「臣恭賀大王得此能將。」
「趙封如此年輕卻擁有如此統兵之能,大王麾下再增一員扛鼎能將。」李斯立刻恭維道。
「萬軍易得,一將難求。」
「但這難求的是勇將。」
「而孤現在所得的並非單的勇將,而是一員真正的統兵能將。」
此刻。
嬴政也是對趙封有著很大的看重。
朝堂上的大臣都可以清楚聽到他話里對趙封的看重,更看到了趙封未來的無窮潛力。
「恭賀大王。」滿朝文武紛紛高呼。
「啟奏大王。」
「除了來自渭城的捷報以外,還有一封上將軍上奏的懲軍報。」傳令兵又開口說道,手中拿出了另一封竹簡。
「懲?」
嬴政稍微一愣,隨後一擺手:「呈上來。」
趙高再次將奏報捧起。
當嬴政看完。
原本臉上的笑容也瞬間變得鐵青。
「混賬。」
「敵軍攻城危急之時,竟敢違逆上將令,拋棄城池離開。」
「此舉絕不可赦。」嬴政冷冷喝道,一臉怒意。
大殿上的群臣忐忑的看著,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鎮守渭城,五個萬將,五個代萬將。」
「其中八個萬將執行著趙封定下的將令,誓死守衛著渭城,與魏國最銳的魏武卒戰到底,也正是有這些萬將帶著麾下士兵戰魏軍,方有趙封奇襲破敵。」
「但還有兩將,不尊趙封將令,不守城池,反而在趙封行破敵奇襲之計時,率麾下大軍撤出渭城,讓留守的兵力平白了兩萬,若不是城中將士殊死相博,別說大破魏軍,只怕整個潁川都將失陷,我大秦危矣。」嬴政冷冷的喝道。
憤怒的表讓整個朝堂上都籠罩了一抑來。
而聽到這話。
隗狀的心底一忐。
他為何會知道渭城的況,還知道趙封不在渭城之事,顯然是有人稟告他的,而那個人自然是陳濤與趙佗其中的一人。
「敢問大王,是哪兩個萬將敢如此?」
「此罪,不可赦。」李斯當即站出來道。
「萬將陳濤,萬將趙佗。」
「此二人不尊將令,帶軍離城,此罪不可赦。」嬴政冷冷道。
終究。
讓陳濤和趙佗最為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他們帶軍離城的事還是傳到了當今大王的耳中。
這也將宣告他們將陷不復,就算不死,他日也沒有機會了。
未來的南越武王趙佗,不會再出現了。
他不會再有機會為大秦統兵,更不可能統領數十萬大軍。
無形之中,因為趙封的出現,這一個歷史已然迎來了改變。
「不尊上將令,違逆軍規。」
「私自帶領部曲離開,拋棄城邑而逃,此為大罪。」
「臣懇請大王重懲。」
「不過在重懲之前,臣有一個困。」李斯大聲道。
「說。」嬴政冷著臉道。
李斯目一轉,落在了隗狀的上:「隗相。」
聽到這一聲,隗狀的心底一忐,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還有秦王的目視,隗狀也只能著頭皮應道:「廷尉何事?」
「隗相手眼通天啊,渭城距我咸有著千里之遙,而今日吾才自這渭城捷報之中聽聞趙封將軍冒險渡河行奇襲之策,這一個過程肯定是保進行,為何隗相會知道趙封將軍離城了?」李斯心底冷笑,表卻是異常嚴肅的問道。
顯然。
在聽到捷報后,李斯就立刻想到了當日隗狀針對趙封之事,如此機會打隗狀,李斯又怎會放過。
「這…這……」
此刻隗狀的臉上已經冒出了冷汗來。
高位上嬴政的注視更是讓他如坐針氈。
「怎麼?」
「隗相這般難以回答嗎?」
「當日你彈劾趙封將軍擅自離城之事可是信誓旦旦,何人告訴你難道這麼難以說出口?」李斯繼續問道。
而這時。
韓非也站了出來:「當日之事,臣也歷歷在目,從隗相表現來看分明是得到了確切的消息,」
如果說李斯完全是為了打王綰一脈的氣焰,那韓非就完全是為趙封仗義執言了。
韓非有才,並且心中高傲,難有他眼視之為之際的,但唯獨趙封算是一個。
如果沒有趙封開導,活著看到華夏一統之盛世,沒有趙封的提醒,韓非或許已經死了,這已經被韓非視之為恩了。的
面對兩人的言語討伐。
隗狀已經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這時,王綰目一轉,當即站了出來:「啟奏大王。」
「對於此事老臣聽隗相說過。」
「那趙佗曾經也算是與隗相有過一點集,而有關於趙封的消息正是那趙佗上報隗相的,隗相之所以當日朝堂上奏,也是為了大秦安危,擔憂渭城出了事。」
「隗相絕無故意針對趙封將軍,更無關什麼耳目,這定然是那趙佗為了一己之私想要針對趙封將軍。」王綰當即為隗狀辯駁。
而在他站出來后。
隗狀也是立刻會意,當即一拜:「王相所言正是臣所想,一切都是因為那個趙佗,老臣並不知此人竟如此險惡,還請大王降罪。」
顯然。
這一招的確高明。
聽到了隗狀的話后,嬴政深深的看了前者一眼,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廷尉。」
「按秦律,陳濤與趙佗該如何置?」嬴政沉聲道。
「不尊上將令,當重則一百仗,降軍職,降爵位。」
「擅自兵,差點陷渭城於不復,此乃大罪,當剝奪一切軍職,一切爵位,再發配詔獄重。」李斯當即說道。
這兩句話便徹底將陳濤與趙佗二人打萬劫不復。
哪怕不死,他們最終的結果也是囚一生,或者為奴。
這,正是他們與趙封作對的代價。
在他們帶軍離城時,讓渭城了兩萬生力軍的防守,影響是很大的,渭城如若被破,不僅趙封是大罪,孤軍深更是有覆滅之危。
而這也是趙封單獨讓蒯樸上奏的原因,無他,就是要整死陳濤二人。
趙封的格就是這樣,你們雖然不是自己的心腹,只要聽從自己的將令,那也足以,但他們此番卻是抱著要坑死自己的心,那趙封可就饒他們不了的。
想要他命的人,不管付出什麼代價,趙封也要還回去,有仇必報就是趙封的格。
「就按廷尉所言。」
「擬詔。」
「剝奪陳濤,趙佗一切軍職,爵位。」
「立刻押赴咸詔獄審。」嬴政冷冷道。
「臣領詔。」李斯欣然領命。
此二人的命運徹底定下。
「隗相。」
「這一次,孤不與你計較,但孤不希再有下次。」
「你之舉措實則讓為大秦忠誠將士寒心。」嬴政又看向了隗狀,帶著一種深深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