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軍事歷史 天唐錦繡 第六十七章 煉鋼歧途

《天唐錦繡》 第六十七章 煉鋼歧途

明天下午【分類小說新書選推薦】【歷史頻道新書選推薦】,所以今天兩更吧,明天三更,理解萬歲。

  不過欠著大家一更,這個不會忘,容我這兩天整理一下思路,然後給大家一下!

  另外,當然是求票……

  *************

  房俊知道唐朝的各項工藝很落後,也知道這個時代最好的工匠都被府徵召,營手工業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代表著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工匠集中在府設立的作坊,使用府供給的原料,在工的監督下,製作加工府指定的產品。

  他們職業世襲,世代為府勞作。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房家的鐵匠鋪會是如此簡陋。

  沿著山坡建了一溜兒土坯房子,圍個半圓,房前建有幾個豎爐,估計就是用來煉鐵的。

  爐高差不多五六米,底徑三米左右,中間部位較,兩頭略窄,外皮用礫石砌牆。上邊有裝料口,下部有鼓風口,如此一來,能形爐料下降和煤氣上升的相對運。燃燒產生的高溫煤氣穿過料層上升把熱量傳給爐料,就算是預熱過程了。

  只是卻沒有見到鼓風機,爐膛里也只殘留一些煤渣。

  房俊以前從沒見過煉鐵爐是什麼樣的,但這不妨礙他看了一遍就明白其中的道理,用不著學過工業,稍微有些理常識就能懂,畢竟這玩意實在太簡陋。

  房俊問後的盧:「這是煉鐵爐?為啥不煉鐵呢?」

  雖然不遠裡邊開採出來的大多是黃鐵礦,煉不出啥玩意來,可也不能就這麼閒著呀?

  盧說道:「沒錯,是煉鐵爐,現在是冬天,太冷,爐溫上不去,所以不煉鐵。」

Advertisement

  房俊嘖嘖,心說這破爐子也太簡陋了,不僅現在冬天爐溫上不去,就是放在三伏天,溫度還能高到哪裡去?

  煉鐵需要多度來著?

  房俊揪著頭髮想了想,大概是一千多度吧?大概差不多,那麼煉鋼最起碼也要一千五百度往上了,這破爐子煉鐵都費勁,煉鋼就更不能指了。

  當初要是學理科就好了,煉鐵、煉鋼、燒水泥什麼的,搞不好能推唐朝就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

  哦,對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是什麼來著?

  好像是蒸汽機……

  話說蒸汽機這東西原理簡單到,難的是材料不容易得到和工藝達不到標準,總來說,貌似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出來。

  呃,想遠了……

  房俊瞅了瞅爐膛里殘存的煤渣,失的嘆口氣。

  用煤煉鐵,大概是中國古代的專利了吧?失敗的專利啊……

  古代冶鐵業長期含磷量過高的困擾,這大概是因為鐵礦質量不好,也可能是因為鑄鐵技的緣故,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蘇軾曾做過一首《石炭行》,盛讚用煤煉鐵的好。他認為用煤「冶鐵作兵,犀利勝常雲。」還可以節省木炭,提高爐溫。確實,煤有這兩個好,它還降低了煉鐵的本,煤比炭便宜多了。

  然而冶鐵最可怕的殺手——硫,就潛伏在煤中。

  北方的冬天很寒冷,因此高含磷量鐵冷脆現象很嚴重,嚴重製約了鐵的發展。

  所以,用煤煉鐵,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錯誤,將整個冶鐵行業帶上了歧途!

  其實解決含硫量超高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煉製焦炭,用焦炭來冶鐵。

  但是古代人不會煉焦。

  房俊又想了想,焦炭是怎麼煉出來的?嗯,他也不會……

Advertisement

  不過他知道焦炭是把煤放在一個封的環境裡使勁兒燒就對了,水泥也是燒出來的,玻璃還是燒出來的,瓷依然是燒出來的,……

  難怪人們常說,「火」的使用是文明的標誌,原來如此啊……

  雖然不知道應該怎麼燒,反正燒就是了,可這勁兒的燒,變著花樣的燒,總有一天能燒出來。

  房俊無奈,再一次嘆「學好理化,穿越到哪兒都不怕」的真諦。

  這次來鐵匠鋪,不是視察煉鐵爐,而是驗收前些日子在房府給盧安排的任務,不過自己既然想到了焦炭,自然要待盧一下,沒事兒就按自己的思路試驗一番,總歸是不會錯。

  盧卻是聽得一頭霧水,先把煤燒了,再用煤燒剩下的東西去燒礦石……這不是子放屁,多費一遍事兒嗎?

  盧一臉迷茫,理解不能……

  房俊也沒法多說,難道跟這個一千多年前的「文盲」解釋一下什麼碳元素,什麼co2,什麼化學反應?

  一溜兒土坯房前是一個院子,將煤渣礦渣細細的小塊,厚厚的鋪了一層,堅實平整,無懼雨雪,不會輒泥濘不堪、凹凸不平。

  此時,那院子正中擺放了一架馬車,只是個簡陋的框架,並無擋板帷幔之類的裝飾。

  房俊走過去,著下,圍著這輛馬車轉了一圈,心裡有些慨。

  沒錯,他要做出來的,就是這輛四馬車。

  很難想像,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發明出無數領先世界的技,卻沒做出一輛四馬車。

  很不可思議,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

  中國一直都是兩馬車,而從來沒有出現像歐洲那種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馬車,而實際上四馬車在載重和舒適度方面都完馬車,英國王出門也是坐的四皇家馬車。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一直都是兩馬車,而沒有出現四馬車呢?

Advertisement

  有人找了很多客觀理由,什麼地形因素、戰爭因素、馬屁因素……但是房俊認為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一直沒有解決四車的轉向問題。

  中國人也出現過四車,但這種四車只是簡單地將四個子安裝在一個固定的車架上,因此無法轉向,這樣的四馬車雖然看起來有四個子,但卻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就算有四十個子也白搭……

  如果讓一個現代人去看,這算是問題嗎?

  顯然不是。

  眼前這輛馬車,是將前兩個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後面的車架架在前面個車架上由一立軸連接,便完的解決了四車的轉向問題。

  可很多發明就是這樣,就像隔了一層窗戶紙,你捅破了,那就只是薄薄的一層,你不捅破,那就什麼也看不見。

  事實上,很多最簡單的機械技都是西方人發明的,比如螺釘、螺栓、螺母、齒、齒條、彈簧、軸承、風車、水泵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在整個工業生產製造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

  房俊一出現,原本圍在馬車周圍的幾個工匠立刻散開,其中一個頭髮花白的老者滿臉激的向房俊見禮:「二郎,此真乃天賜也!」

  房俊有些發蒙,不至於吧?

  說破大天就是一輛馬車而已,兩和四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咱要把它做出來也只是貪圖它坐起來更舒服一些,話說這個兩馬車實在是太顛簸了……

  盧跟房俊介紹道:「這就是咱們鐵匠鋪手藝最好的鐵匠,沒名字,大家都他王二小……」

  房俊汗了一個……

  那王二小明顯是這幫工匠的頭頭兒,只有他敢跟房俊說話,其他人都站得遠遠的。

  王二小很激,用一種很崇拜的眼神看著房俊,說道:「老朽是從山東就跟著老爺的,看著老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功名就,當年也是看著二郎你出生……」

  房俊再汗一個,我爹能讓你看麼……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