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軍事歷史 一千零五十七【太子爺體察民情】

《朕》 一千零五十七【太子爺體察民情】

最新網址: 太子趙匡桓,在旅順口登陸。

朱元章當年收復遼東,就是在此海登陸,并將獅子口改名為旅順口。

旅順,即旅行順利。

在整個大明,旅順都是遼東最重要的出海口,大量東北土特產從這里運往山東。南北方的商品,也從山東運往旅順,繼而發散到整個東北區域。

大同朝廷向東北移民多年,又將真、蒙古編戶齊民,如今遼寧省已有一百多萬人。雖然人口肯定不如明朝,但商業卻更加興盛,這點從旅順港的繁榮程度就能看出。

趙匡桓還沒下船,就看到熱鬧繁忙的碼頭景象。

這里還沒有杠桿起重機,一切都靠人力搬運。而且工錢比肩上海,畢竟遼寧到是待耕土地,城市和碼頭人口不多,愿意扛包干苦力的也

來自黑龍江流域的珍珠、皮,甚至是西伯利亞的特產,大都走旅順口輸地。

太子進港之前,已有軍艦清理海港,所有商船都得讓遠點。畢竟商船允許帶六門小炮,萬一有哪個不長眼的,朝太子座艦開幾炮咋辦?

接著,碼頭也開辟通道,繁忙的商業活瞬間停止。

趙匡桓在侍衛的保護下,緩緩來到岸上。他見所有人都被趕得遠遠的,心里有些不高興,但也諒侍衛們的本職工作。

“那個大高個子,把他過來。”趙匡桓指著遠一個苦力。

苦力被帶到太子面前,忐忑之余又有些激,下意識要屈膝跪拜,趙匡桓親手將他托住。

“每月工錢有多?”趙匡桓問。

苦力回答說:“多的時候五六塊,的時候兩三塊。”

趙匡桓問道:“今年糧價如何?”

苦力回答說:“包米兩文錢一斤,麥子七文錢一斤,都比去年更貴了。”

Advertisement

“包米是何?”趙匡桓問道。

旁邊隨從低聲說:“殿下,包米就是玉米。”

趙匡桓又問:“稻米呢?”

苦力說道:“遼寧種稻子的,價錢貴得很,窮人可吃不起。”

趙匡桓再問:“家里有幾口人?”

苦力漸漸不張了,竹筒倒豆子般說道:“我爹是民始六年過來的,府幫忙娶了我娘,我娘以前是韃子的奴婢。家里有個大哥,還有幾個弟弟妹妹,都在鄉下分到了田土。我種田手藝不行,讀書也不靈,就來這碼頭扛包。雖然累點,卻比種地賺錢快多了。我三年前也討了老婆,親兩年沒孩子,前不久生了對雙胞胎,老婆還在家里坐月子。”

“一人能養家嗎?”趙匡桓問。

苦力咧笑道:“日子好著呢。老婆做月子,我還給燉湯吃。鄉下老家,過年也會帶錢回去孝敬父母。大同銀行里,我已經存了十多塊錢,每個月還能吃銀行利息。我現在是租房子住,打算明年就買房。”

“有妻有房,還有子,確是好日子。”趙匡桓笑道。

苦力笑著說:“都是托萬歲爺的福。”

復行數十步,趙匡桓又指著個中年,把那人也過來問話。

“你是做什麼營生的?”趙匡桓問。

中年回答說:“回稟殿下,草民是替東家跑生意的。”

趙匡桓問道:“跑什麼生意?”

中年回答說:“最初是在沉、遼那邊收山參,運到旅順這邊來賣。后來開始收皮,東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前幾年還去海蘭泡開了分號。”

“我沒問東家,我是問你自己。”趙匡桓道。

中年說道:“草民是旅順分號的三掌柜,專門跟南方商人接洽,把東北貨賣到南邊去。”

Advertisement

大掌柜可以理解為總經理,二掌柜相當于財務和行政總監,三掌柜則負責銷售和運營。

趙匡桓問:“你每月多工錢?”

中年詳細回答道:“月俸15塊錢,年底還有紅賞。若是做大生意,則東家另有獎賞。”

趙匡桓笑道:“那你算是有錢人。”

中年人也說:“托萬歲爺的福,趕上了好時候。草民年之時,到都兵荒馬的,生意本沒法做。幸得陛下掃平四海,才有了如今的好景。”

趙匡桓又問:“家中有幾個子?”

中年人說道:“四一子,兒子是三十多歲才有的。不過草民并未寵溺,該打還是要打,如今都已小學畢業了。學習還算不錯,估著能拿到中學畢業證。若是考不上公費生,到時就自費讀大學,說不定今后還能當呢。”

“那就祝令公子金榜題名。”趙匡桓拱手說。

中年連忙下拜:“哎喲,殿下折煞草民了。借殿下吉言,犬子若能金榜題名,必定做那忠君報國的好。”

趙匡桓又招來數人詢問,發現旅順這邊欣欣向榮。

主要還是明末遼東打爛了,地廣人稀,又減免田賦多年,農民全靠種地都能過好日子。至于城里,特別是碼頭,有很多進城的農家子,只因城市和碼頭賺錢快,比土里刨食更有勁頭。

也問了兩個商家,都說吏并未盤剝,每年按規矩繳納鋪稅。

繼續往北,路過一個村落。

趙匡桓先是來個老農,問道:“老人家,你祖籍哪里啊?”

老農回答說:“草民是從南邊來的,朝鮮族。不過草民的老家,聽說也劃進遼寧了,前些年萬歲爺打下來的。”

“那你漢話說得很利索。”趙匡桓道。

Advertisement

老農說道:“草民年輕的時候,被韃子抓來遼東種地。天天都挨鞭子,不是人過的日子。后來,又跟著韃子去河北,還是給韃子種地。回到遼東,總算被朝廷救了,還討到老婆分了地。草民這條命,都是萬歲爺給的。”

“村里的朝鮮族很多?”趙匡桓問道。

老農出一個掌:“老家在朝鮮的就五個。還有十二個遼東本地人,三個江蘇的,兩個安徽的,兩個江西的,一個浙江的。早前村子里就我們這些,那會兒到都是荒地,全是我們這些人開墾出來的。后來又遷了十多戶進村,村長也是那陣來的。村長是跛了腳的大同軍,帶著全村父老挖水渠,這水渠挖通了,糧食也收得更多了。”

“村長在哪?”趙匡桓喊道。

一個中年農民蹩腳跑來,上還有泥,應該是剛從地里趕回來。他來到太子跟前,立正站得筆直,握拳橫臂在前,給太子敬軍禮:“原大同軍新編第十三師一旅一團上士李寶貴,參見太子殿下!”

趙匡桓高興道:“好,有神,你腳不便,且坐下說話。”

“是!”李寶貴坐也坐得筆直。

趙匡桓問道:“家中可有難?”

李寶貴說:“沒有。”

趙匡桓問道:“你話說得不錯,老家是哪里的?”

李寶貴說:“老家在安徽。”

“父母可曾接來遼寧?”趙匡桓問。

李寶貴說:“父親已經病故,母親還在,由老家兄長奉養,并沒有接來遼寧。大同銀行開了郵匯以后,我每三年給老母親寄一次錢。錢也不多,是個心意。”

“著實孝順,”趙匡桓問,“你在本地可有妻兒?”

李寶貴說:“有,老婆還是韃子貴族的姬妾,當兵時抓鬮抓到的。很能生,三個兒子,四個兒,全都養活了。”

Advertisement

趙匡桓問道:“家里幾畝地?”

李寶貴說:“四十多畝。”

“很多啊,你種得過來嗎?”趙匡桓問道。

李寶貴說:“最先種不過來,家里老大、老二都十多歲了,他們現在能幫上忙。”

在遼東退伍的軍人,如果愿意留在遼東,是有退伍安置田的,而且還都是些好田。這里的荒地到都是,李寶貴的子,只要年滿十二歲,就能在上戶口時申請分田。

等他七個子全部長大,估計家里的田地有近百畝,過幾十年后也算小地主了。

趙匡桓問道:“府可有欺百姓,胡攤派苛捐雜稅?”

李寶貴笑道:“別我不知道,遼寧肯定沒有。基本上每個村子,都有一兩個退伍軍人。退伍士卒,既當村長,又當農兵隊長,哪個貪污吏敢來?”

“哈哈哈哈。”趙匡桓被這話逗得大笑。

只能說,遼東的退伍軍人太多,有傷殘退伍的,也有到了年齡退伍的。UU看書 www.uukanshu.com這里的社會相對純粹,不像南方那麼復雜,如果遇到什麼事,退伍軍人還真敢帶著農兵跟吏對抗。

南方數省就不行了,退伍軍人啥都不算,也就找某些工作時更便利。

“村里可有學校?”趙匡桓問。

李寶貴說:“以前沒有,一來先生不好找,二來村里的孩也不多。五年前建了一個小學校,府也沒咋出錢,一磚一瓦都是村民蓋的。學校里,只有一個教書先生,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是他教……教得不怎麼好。”

趙匡桓問:“怎麼不好了?”

李寶貴說:“五年了,讀完小學的都有兩批,卻只一個孩拿到畢業證,其他全都是肄業證。”

趙匡桓哭笑不得,這里的教書先生果然沒什麼水平。

誰讓小學結業,也有超過50%的淘汰率呢,可不是考啥樣都能畢業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