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上品寒士 一、魏晉風度和九品中正制

《上品寒士》一、魏晉風度和九品中正制

設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度是繼承東漢吏選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結果。東漢選拔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為標準,宗族鄉黨的評定為政府選拔途徑是察舉﹑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漢末大人士流移,給鄉閭評議帶來困難,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鄉閭。曹當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決于臆”﹑“各引其類”的況大量存在。然鄉閭評議并未完全廢棄,史稱曹平定荊州時,托當地大名士韓嵩“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又稱替曹主持選舉的崔琰﹑玠“總齊清議,十有余年”,所謂“總齊清議”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議。曹對鄉閭評議并未籠統否定,反對的只是漢末鄉閭評議中產生的弊病。他糾正的辦法一是提倡“唯才是舉”,以反對虛偽道德和名實不符;二是制朋黨浮華和私人縱選舉,力圖將選舉之權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韓嵩之條品荊州人士,就不同于漢末名士私人縱的鄉閭評議,而與后來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負責的況更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許多特點在曹當政時期已有萌芽,曹丕﹑陳群進一步加以制度化。

Advertisement

發展歷史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庶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而且本就是構門閥制度的重要組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甚至父祖爵的高低也無關重要,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于各政權數民族統治的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并論。后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復雍秦二州族免役特權,但似乎并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恢復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之變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Advertisement

相關評論

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決朝廷選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因大小中正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后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