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門閥之上 第71章 紅蓮

《門閥之上》第71章 紅蓮

元洸還記得初見陸昭的那一日,恰逢吳王過壽,那些陸氏子自不必說,就連他國的使臣也都來賀壽了。作為質子,元洸也參加了壽宴。

參加壽宴對元洸來說并不是一件很抑的事。他紅服裳,也華樽酒,參與朝臣們的高談闊論自然有樂趣所在,但是更讓他流連忘返的則是席間的佳人們。可惜,陸昭并不在此列。或許是因為裝的緣故,陸昭獻賀禮之后,元洸對也僅僅停留在毫無印象的狀態。每每提及此,元洸總說:陸昭最大的本事便是深無跡于眾人之中。

元洸在吳國也并非無所事事,他是一名質子,他的一言一行都牽扯到魏國的利益。元洸雖不是一個謹慎的人,但是他一向喜歡做一些困難的事

幾次聽父皇那邊的人了口風,魏吳之戰迫在眉睫,若能到石頭城和白石壘的布防圖,那就是大功一件。憑著這份功勞,元洸可以在回到魏國之后做一個有領兵之權一字王,不過這并沒有什麼大的力。最重要的是,他或許可以借此功勞,重查當年母族侵占皇陵一案。

那時候,元洸心所鐘的是楚國的一位公主,黑發紅,旖旎嫵,又是出了名的膽大疏狂,如同在酒上燃燒的一團烈焰。

元洸從魏國探的口中得知,布防圖就由吳國世子郡主的其中之一看管。元洸幾乎想都沒想,直覺告訴他,布防圖就在陸昭的手里。如果一個人掩藏自己都不是什麼難事,更何況藏一個布防圖呢?

吳魏雙方保持著表面上的和平,但暗地里都在積極備戰。不過,元洸自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家國大計真的是沒有半分關系。對于他而言,與陸昭之間的較量才是如火如荼的戰事。

Advertisement

起初,他們都是對方的獵,元洸自己是為了布防圖,而陸昭也在探查魏國的向。一舉一,一顰一笑,皆是為了藏在后的不可告人的念頭。說實話,真是個有點聰明的人。有幾次,元洸差點就得手了,但最后才發現對方不過虛晃一招,倒害的他差點丟了命。

當然,兩人也有幾天休戰的時候。陸昭母親壽誕那天,元洸就準備放松了心弦,好好樂上一番。只是不偏不倚,陸昭的賀禮竟是劍舞。

司空圖《劍》詩曾有云:“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軍裝”。不過陸昭穿的并不是什麼軍裝,只是一件暗紅的深而已。

,瀏漓頓挫,元洸第一次覺得吳國的劍舞,竟然也可以如此明烈耀眼。面容與長發是潑墨一般的白與黑,裁短半分的暗紅袖,一如即將到來的哀艷的戰火。

他習慣于過度地贊任何他喜歡的事,但這一次,元洸只是默默地向樂師要了一架七弦琴,奏了一支曲子。一舞罷了,一曲終焉,不知是眼角眉梢的一點誤會,還是有人先認了真。總之,元洸覺得,縱然自己擅琴,但是那一日所奏,遠不及那一舞的萬分之一。

自那以后,元洸與陸昭相的時間漸漸多了起來。陸昭雖然不是吳王唯一的兒,但格疏離,素來形單影只。對于元洸的過分親近,竟然難得地默許。宮里人都說他們是一對璧人,只有元洸清楚,陸昭還是防著他的,因為他從未窺得任何的。不過元洸還是十分這一過程,至陸昭會傾聽他的每一句話,從不發表意見,只是靜靜地聽。

這樣的行為如同一種鼓勵,讓元洸越來越多話,不過與在宴會時的表現相反,元洸很談論朝局,反而倒是經常說一些自己做過的夢。

Advertisement

孤立高聳的巖石,灰暗低陷的蒼穹,燃燒著火焰的深淵,他就站在巖石上往下看,火焰一天比一天高,就要漫到腳下。

而在元洸慷慨陳詞的時候,陸昭就坐在他旁邊,黑的眸子在吳國的水汽中顯得迷茫而朦朧,偶爾仰起頭看著他,也是一臉的認真。元洸常笑著對別人說,這不是常人能有福消的。

然而,涼王與父皇的針鋒相對并沒有給元洸太多回味的時間。對于初繼位卻朝綱未穩的父王來說,必須要加速吳魏之戰的開始,并且保證這場戰役的勝利。果然,他還是要拿到布防圖的。

想要進陸昭的住并不容易,畢竟是吳王的嫡長,連封邑都是高祖的起兵之地。的寢宮門森嚴,仆從眾多,更重要的是,陸昭實在是一個喜歡獨在宮的人。

元洸一向善于討好人,但偶爾在園中見上一面的談話,不過是隔簾賞雪。他試圖去滿足陸昭的任何愿,是金銀珠寶?還是華服?亦或是珍奇的書譜字畫?每當提出這些的時候,陸昭只是搖了搖頭,烏黑的發不茍的發髻,不綴珠玉,仿佛一向沒什麼

元洸仿佛想到了什麼,第二天,他便在陸昭的必經之路上住了。他從描金鑲寶的錦盒里取出一支玉釵,道:“以此為聘。”還沒等陸昭說什麼,他便一手穩住了的肩,另一只手探向的發髻。

穿的不過是最尋常的星灰,一頭青簡的發式,另有一握碎發,垂垂落在肩頭。那日才下了雨,氣重的厲害,幽幽黑發凝在元洸指尖,似有水痕滲出。他凝了許久,終究為簪上了釵。不知為什麼,元洸覺得陸昭的肩輕輕抖了一下,不過他也沒有很在意,他只覺得靠近陸昭時,那冰冰涼涼的味道,甚是好。

Advertisement

次日,他便修書一封,懇請父皇與吳王訂下婚約。

從此以后,孤伶的郡主旁便多了一人形影相吊。

直到有一天,元洸覺得時機了。“我想再看你舞一次劍,再為你奏一支曲。”元洸的聲音迷離而曖昧,末了,又加了一句,“就在你的寢宮。”

旁邊的那個小宮聽了,從臉一直紅到了脖子。陸昭卻是好定力,淡淡道:“好。”說罷,轉就走了。沒說約定的時辰,好像他什麼時候去都可以似的。元洸當時心里還笑,想:孩子們真的是會裝。

當日下午,元洸就赴了與陸昭的琴之約。沒有了多余的宮人和挑剔的眼睛,元洸早早讓人準備的熏香不到片刻就讓陸昭昏迷不醒。他把托至榻上的一刻,便看到了一只長匣放在枕后。他打開長匣,布防圖就躺在里面,正合心意。

元洸得手的時候,陸昭還在睡,那毫無戒備的樣子,真是讓人又又恨。元洸俯下,看著陸昭那一抹雪白細長的脖頸,食指慢慢地從陸昭的鬢角的咽的脈搏在微微地跳,那種覺,仿佛自己可以輕易取了命。原來吳國的會稽郡主也不過如此,元洸搖了搖頭,喃喃道,已經沒用了。

但是事并非他想象的那般順利。

元洸還未走出寢殿的大門,陸昭的重華殿就起了大火。

當元洸看到自己的親衛,已有半數死在了埋伏的吳國士兵的劍下時,元洸才知道自己上了當。他還沒有為彈一首曲子,的舞已經要置他于死地。

被火焰包圍的元洸走回了陸昭的榻前,他知道,陸昭是最懂得如何活下去的那類人,一定給自己留了一條后路。就這樣,他抱著布防圖,狼狽地找到了陸昭。大火那樣的熱,眼前的人也不再睡,只是坐在那里巋然不看了看自己,淡淡道,你終于還是拿了布防圖。

Advertisement

元洸只是笑,不拿還能怎麼樣呢,就算自己不關心魏國的江山,但也不著來關心吳國的江山。他拿起邊的一片碎瓷,迅速地走到陸昭的背后,輕而易舉地用鋒利的瓷片抵住的脖頸,有些不耐煩道:“出口在哪?”

“等那些在吳宮的細作來救你,就有出口了。”陸昭的聲音一向輕如微風,卻也助長了元洸腦海里的那團烈焰。不遠有呼喊聲,亦有潑水聲,然而仔細甄別后,亦有刀劍沒的鈍鈍聲。殿有煙火氣,有焚香氣,亦有濃烈的腥之氣。

元洸已是怒極,他一把攬住陸昭的青,反手擰住,將的頭顱生生掰如仰神明的角度。韌的長發于雪白的,在狠的力道下扯出一縷縷線痕。他看向一雙目,漆黑深邃,似有幽影蟄伏,如同一行一止,斂去了所有鋒芒,輕易不肯殺傷。然而今日一出手,便是十幾條人命待至此,如同素日手執香箸,稍一用力便碾碎的香

“死若同,也算佳話。”元洸知道自己已在絕境,便放下了手中的利,就勢環住了陸昭,一副開心認命的樣子。仿佛同歸于盡,對于自己是莫大的就。“春宵苦短。與其銜來相思字,不若佳人早懷。”元洸慢慢扳過陸昭的臉,火之中,白得接近明。他的漸漸地靠近,卻在即將之時戛然而止。

元洸停了下來,他好奇地看著陸昭那一雙眼睛,因為他忽然發現,那一向淡漠無覺的黑眸子,在火焰中仿佛籠罩了一層紅,濃艷而剛烈,令人驚

不知是什麼時候,梁上的一塊燃木落了下來,滾在元洸右肩上,亦烙在陸昭的臂腕上。原本雪白臂,頓時被傷的慘不忍睹。而那一雙眼睛中的火,似乎也在接下來的一瞬間熄滅了。

燃燒的熾痛讓養在宮闈的郡主一度昏厥,卻將魏國五皇子邊幾乎清了個干凈,連同通關文牒也悉數手。而元洸最終還是通過繡屬的暗線,將布防圖上魏國。世上似乎再無如此諷刺的雙贏。

再往后,他們沒有再見一次面。陸昭移了住,據說還被關了閉。兩人似乎有默契一般,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閉口不提,就連那幾個埋伏在宮外、殺掉他隨侍的那幾個士兵,也都被陸昭下了封口令。不撕破臉,是兩國博弈下最后的面。

如今,時過境遷。只是朝賀的那一晚,元洸看著那輛馬車,總覺得陸昭就坐在里面。不知是出于什麼心理,他一定要去看看,仿佛不見上一面就不能安心。倒不是因為什麼糾葛仇,自然是公私分明干干凈凈的人,自己也非長有信之輩。畢竟是曾經的好敵手,老故舊,看看過的好不好,如果不好,自己也就能安心了。

冊封大典已經結束,人正漸漸散去。早早等待元洸的是他年所居清涼殿的舊侍序安。“殿下,椒房殿那邊的消息,陸氏一早便為聯絡陸歸一事……出城了。”

元洸理了理絳的袖緣,冷冷道:“那便再下一局棋,定勝負。”他見序安一副不解的神,笑著拍了拍他的肩,“本王才與三哥約了棋局,走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