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點點頭,對張靜一的話表示出贊同。
于是,他抖擻神:“那麼,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張靜一想也不想就道:“大破大立,另起爐灶。”
這八個字,天啟皇帝聽得目瞪口呆。
其實張靜一當然知道這八個字的分量,表面上這八個字很輕巧,可要實現,比登天還難。
大抵就和陛下何故要造反差不多。
而之所以提出這八個字,其實是張靜一深思慮的結果。
這些日子,他所見所聞,其實已對這大明王朝,生出了絕之心了。
那清平坊里的功臣孤們,茍延殘,廷與朝中百的爭權奪利,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捍衛著自己的本利益。
就如那韓林,本就犯了大錯,可百依然要抬出祖宗之法來力保,為什麼?因為大臣不能因為犯錯而懲罰,一旦開了這個頭,自己也就岌岌可危了。
人為自己去謀劃,這本來無可厚非。
可這些人,卻是掌握著朝廷公,持掌權柄的人啊。
尋常百姓可以自私自利,他們可以嗎?
指這些人延續大明,或者說,指這些人抵擋建奴鐵騎?
張靜一覺得這是癡心妄想。
顯然,他也很清楚,天啟皇帝對于現狀的了解,可能遠比自己更加的深刻。
天啟皇帝皺眉道:“大破大立?另起爐灶,另起什麼爐灶?”
“卑下在想,這天下總會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卑下在宮外,總聽人說什麼楚黨、齊黨、浙黨,還有什麼東林黨,更甚或……還有閹黨,當然,這些都是坊間流言,卑下覺得未必可信。不過……卑下忍不住在想,人以群分,以類聚,這些也未必是子虛烏有。既然人們可以以地域、份來相互抱團,可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恰恰潔自好,被人所排,那麼……卑下便想,若是能將這些人凝聚起來,會怎麼樣呢?”
天啟皇帝總算明白張靜一所謂另起爐灶的意思了,他不微笑:“不是還有魏伴伴嗎?魏伴伴也在干這些事。”
張靜一:“……”
不過而后天啟皇帝又道:“不過他畢竟是閹人,需時刻陪伴朕的左右,許多事,確實有些不便。你的方法,可以試一試,只是你看這朝中,誰是忠臣,誰又是臣?”
“這……”張靜一心里想,這個……我還真的很在行,畢竟據歷史經驗,自己大抵是能夠對明末的人有所預判的。
唯一的中不足是,天啟皇帝篤定地說出魏忠賢的時候,張靜一便知道,魏忠賢在天啟皇帝心中的分量很深。
不得不說,魏忠賢確實是個有才干的人。
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一方面自然是他聰明絕頂,能夠得到天啟皇帝絕對的信任。
就比如這一次東廠的失職,那韓林明知自己有錯,還想著狡辯。可魏忠賢則毫不猶豫,立即就認罪,并且痛心疾首的悔過。
換做他是天啟皇帝,自然不會相信魏忠賢是圣賢,可憑魏忠賢的態度,自然是想也不想,非但不會怪罪,反而憐憫他要忙碌的事太多,下頭的人犯了錯,還需他來承擔這個責任。
當然,張靜一很清楚,魏忠賢真正厲害,而且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并不只在于此。
陰差陽錯間,烏龍九世善人鄭少鵬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間.那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既有京師八虎的邪惡,又有江南四大才子的風流,還有大儒王陽明的心學,再加上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渾渾噩噩中踏進這個世界的主角,不得不爲了自己的命運,周旋在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東廠、西廠、內廠、外廷之間的紛爭;代天巡狩清除貪官的故事;剿倭寇、驅韃靼、滅都掌蠻、大戰佛郎機;開海禁、移民西伯利亞…,精彩的故事紛至沓來…國家和個人的命運,就象歷史長河中的一條船,因爲他的意外出現,這艘原本註定駛向沒落的巨輪,會不會偏移它的方向呢?
安史之亂對煌煌大唐而言,並不是恥辱的終結,而是痛苦的蛻變。中晚唐,既開此後五百年華夏之新格局,也是個被理解得最為僵化的辭彙。朝政衰敗?藩鎮割據?外敵欺辱?黨爭酷烈?單單是這些?不。肅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現代不得志的編劇高子陽,因個微不足道的偏差,穿越到了唐代宗大曆十二年,獲得了太學生高岳的身份,並準備要通過考試,當大唐的公務員。在他眼前,是個盛世不再但又歷久彌新的大唐,至此一副榮華遷轉的八雋圖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