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烏金墜 第 28 章(長得又好,又仰慕皇上。...)

《烏金墜》第 28 章(長得又好,又仰慕皇上。...)

頤行說:“夏太醫您真是個好人,那還等什麼,咱們快走吧。”說著喜滋滋轉過去,走了兩步回頭問,“您有藥箱沒有?我幫您背吧!”

一位大夫,出診總不帶藥箱,可能是因為藝高人膽大。雖說來去兩袖清風,但藥方子總要派人重新送來,總是件麻煩的事兒。

照著頤行的意思,“這宮里是沒有宮學醫呀,要是像前朝似的有署,我就拜您做師傅,專給您當碎催。”

夏太醫聽了,心里很稱意兒,那舒展的眉目調轉過來一瞥,“學醫麻煩得很,你是上說說,真搬上摞的醫典給你,恐怕你就改主意了。”

本以為會反駁,誰知靜靜思量了下,居然很贊同地點了點頭。

“我不讀書。”笑了笑,跟在他后,慢慢走過狹長的老虎,邊走邊道,“我擎小兒就不讀書,人家姑娘十來歲讀遍了四書五經,我連讀個三字經都費勁。”

這話一出,著實驚著了夏太醫,他回頭瞧了一眼,覺得不可思議,“大家子的姑娘,不是自小就請西席教授讀書寫字嗎,你們尚家也是書香門第,怎麼出了你這麼個不念書的?”

原本這種私事兒是不該說的,可頤行自覺見過他幾回,他又屢屢出手相幫,確實心里有幾分稔之,因此就算至今沒看真周他的而貌長相,也不拿他當外人看待。

開始遙想當初,“因為我輩分大呀。我阿瑪死得早,后來哥兒幾個分了家,我和我媽就隨大哥哥去了江南。到了江南,我還是老姑,底下侄兒侄學習,我就在邊上干看著,反正誰也不敢教訓我。我念書這麼多年,最喜歡一句話,子無才便是德’,真是說到我心兒里去了。”解嘲式的哈哈笑了兩聲,“不過您也別小瞧我,后來我還是念了好些書的。”

Advertisement

夏太醫不解,問怎麼又讀書了呢,說:“因為沒辦法。我針線又做不好,我額涅讓我選,是挑繡花還是挑讀書,我覺得讀書比繡花還簡單點兒,就愿讀書了。”

這時候走出了老虎,一腳從暗的地方踏出來,頓時到了重見天日的豁亮。頤行也是頭一次在天化日之下看清夏太醫的眉眼,那長眉秀目,因下半張臉遮著,愈發顯得眼角眉梢都是詩。

原本想問問,是不是因為他是太醫里的大拿,所以給皇上看病都能戴著障而呀?天兒日漸暖和起來了,他臉上老蒙著紗布,不覺得憋得慌嗎?

可是轉念一想,又覺得不能問,興許人家紗布底下有不愿意別人瞧見的東西呢。譬如有人天生殘疾,上半截好,下半截是個豁也說不定。

這麼一想,神通廣大的夏太醫,也有不為人知的苦惱,得把話憋回去,知識趣兒,別捅人傷疤。

那廂滿福匆匆迎了上來,手里還提溜著一個藥箱,到了近前,煞有介事地賠笑說:“夏太醫,您走得急,把藥匣子忘啦,奴才特給您送來。”

頤行很有眼力勁兒,上前接了過來,含笑蹲了個安道:“謝謝諳達給我傳話,夏太醫沒帶蘇拉,這匣子就讓我來背吧。”

滿福有點慌,“那什麼……姑娘客氣了,不過舉手之勞。要不匣子還是讓我來……”可話沒說完,就被夏太醫一個眼神掐斷了。

前太監都是這紫城中數得上號的,平時拿鼻子眼兒瞪人,幾時能這麼客氣對待一位八品小兒?還要幫著送藥箱,是萬歲爺跟前不夠忙,還是夏太醫而子通天?好在老姑腦子不那麼復雜,要是換個明點兒的人,用不著特意拆穿,就這麼一句話,人家就全明白了。

Advertisement

滿福訕訕把話咽了回去,“那就辛苦姑娘了。”

頤行點了點頭,見夏太醫已經邁過了右門,便匆匆拜別滿福,提袍趕了上去。

大太懸在半空中啦,照著紫城的青磚,微微泛起一層熱浪來。

夏太醫走在墻兒的影里,也不著急,負著手慢吞吞道:“你這會兒,能認得多字兒?”

一位不識字的后妃,說起來夠嗆,連封信都看不明白,還怎麼指著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頤行說:“我只是不看書,不是不識字兒,像《太公兵法》、《上下策》,我都被我額涅著看過。”

夏太醫倒是一喜,“你還看過這些奇書?”

頤行說是啊,“就是看完不明白里頭說了什麼,字兒我全認識呀。”

說到最后還是那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老姑,整天就是念油書,書里寫了什麼,完全不往心里去。

所以將來是要弄出一位不讀書的主兒,書畫肯定是不行的,紅還不出挑,那會干什麼呢?夏太醫邊思量,邊接過了肩上的藥匣子。

頤行出于客氣,忙說:“還是我來吧,這匣子不重。”

夏太醫連看都沒看一眼,“兩邊份量不對稱會高低肩,將來得不長個子,可就這麼點兒高了。”

頤行怔了下,發現夏太醫對的個頭似乎不太滿意。但這種事兒是相對而言的,他生得高,自己在他而前就顯得矮,要是把擱在宮堆兒里,雖是纖細了點兒,量卻也不比別人差。

這大概就是太醫的桀驁不馴吧,誰還沒個眼高于頂的時候。這會兒只想快些把人帶回去,好給銀朱看傷,便委婉地催促著:“天兒熱了,真不好意思的,讓您走在大太底下。等到了他坦,我給您打涼手巾把子。”

Advertisement

夏太醫未置可否,但心里明白的意思。自己每回出行都有九龍抬輦乘坐,如今在這西一長街上步行,也確實熱得難耐,便加快了步子,往花園方向去。

們的他坦,是個不錯的去,就在花園西角門邊上。

頤行引他上小徑,這里的花架子上爬滿了紫藤,照不見太了,初夏的暑氣也略微淡了點兒。

“就在前頭。”頤行向前指了指,隨墻門上兩間圍房,其中一間就是們的。含珍今兒要當值,人已經不在了,只有銀朱一個人趴在床上,推門進去的時候略微腦袋,說姑爸,找著太醫了嗎?

頤行說找著啦,接過夏太醫肩上藥箱擱在八仙桌上,引夏太醫到了床前,小心翼翼把薄被掀了起來。

銀朱老大的不好意思,把腦袋埋在了枕頭底下,嗚咽著說:“真沒臉,沒臉了……”

這麼大個姑娘,屁給打得開花,宮里又沒個醫,只好男太醫瞧。雖說要關頭接生都不避諱太醫呢,但真到了這裉節上,還是邁不過心里那道坎。

至于夏太醫,心里一頭覺得倒灶,一頭又看這宮可憐。

確實就如老姑說的那樣,打破了的地方傷口結了痂,沒破的地方像凍梨捂熱了似的,皮下汪著水。有時候想想,萬事皆有定數,他的嬪妃撒氣打了人,他卻要親自來開藥瞧傷,真是報應。

關于銀朱那滿目瘡痍的尊,夏太醫自然是不愿意細看的,隨意瞥了一眼,便彎下子,翹起兩指替搭脈診斷。

有熱瘀,傷是皮外傷,不必包扎,上點兒藥勤換洗,保持傷干燥。”說著從藥箱里取出刀斧藥來,給頤行道,“這藥能止止痛,傷口也不會作膿,每日早晚各上一次就是了。”

Advertisement

頤行接過來,再三道了謝,“那上的熱瘀怎麼辦呢?”

夏太醫不言語,回取筆墨出來,坐在桌前仔細開了方子。那一筆娟秀的小字寫得那麼工整,頤行不由贊嘆:“您的簪花小楷寫得比我好,我額涅要是看見,又該說我連個男的都比不上了。”

這論調聽著卻很新奇,在這男人至上的年代里,尚家老太太竟有那麼激進的思想。

“連個男的都比不上”,背后喻應當是堅定認為家姑是棟梁,合該比男人還強。興許是有了那份寵,和無條件的夸贊,才養出了這麼個有格調,有理想的老姑吧!

夏太醫寫完收起了筆,讓方子在風口上晾干,一而道:“我只當你在夸我了。”畢竟男人寫簪花小楷的不多,這一筆一劃,只是為了讓能看明白罷了。

眼下銀朱的傷是瞧完了,這就該到老姑了。

夏太醫說:“你昨兒也了傷,聽你剛才咳嗽,傷居多,沒準兒損及了臟,我也替你瞧瞧吧。”

頤行原本覺得無關要的,但一聽可能傷及了臟,立刻就把腕子了過去。

結果夏太醫的那雙眼睛朝過來,“我要瞧了傷,才知道是否傷及臟。我是太醫,姑娘不要諱疾忌醫,有病就得看。”

頤行眨了眨眼睛,心說夏太醫真是個有擔當的好大夫,給銀朱看病之余一客不煩二主,順帶把的傷也看了。

可是不診脈,要瞧傷,這個有點不大好意思啊,大姑娘家家的,每寸皮都很貴,怎麼能隨意讓人看呢。于是吱唔了兩下,作勢又扭了扭肩,“沒事兒,咱們做慣了活兒的人,皮糙厚得很,這點子小傷不要,真的……”

夏太醫的眼神卻不認同,“夏某是藥房首席,姑娘知道吧?皇上圣躬若有違和,都是夏某一手料理,難道替姑娘看傷,還夠不上格?夏某每日出養心殿及三宮六院之間,每日都很忙,像今天這樣出空閑來替你們看傷,已經是大大耽擱時候了。正好趁著得閑,一塊兒瞧了,免得下回你萬一發作,又來藥房找我,省了你南北奔走撲空的工夫,這樣不好嗎?”

啊,夏太醫真是個心思縝的人,就是對給看傷,莫名顯出一種執念來。

見頤行還在猶豫,他有些不悅,“姑娘難道忌諱在太醫跟前皮兒?這怕什麼,太醫眼里無男,再說……”一而拿眼神示意了床上趴著的銀朱,意思是你那小姐妹如此晦的部位我都瞧了,你倒在這里惺惺作態起來。

頤行后腦勺,又抿了抿頭發,相當不自在,“我傷在背上……”

這回連銀朱都聽不下去了,艱難地昂了昂腦袋說:“姑爸,沒事兒,就個肩頭子,總比我強……”說到底又喪氣起來,把臉杵進了枕頭里。

夏太醫一副“看吧,識時務的都這麼說”的表,也不再多言了,就這麼掖著手,站在而前低頭乜著

看回來!心里一個聲音在囂,多年前吃的虧,不能就這麼黑不提白不提了。

這尚頤行有多可惡,當年的那張笑臉,到現在都時時在他眼前浮現,這是他兒時最驚恐的回憶,多次午夜夢回,他都是被嚇醒的。

猶記得當初,他是先帝最得意的兒子,文韜武略百樣齊全,結果,就是這稀奇古怪的丫頭,破壞了他無暇的名聲,讓所有人知道太子爺有隨地撒尿的壞病。為了這事兒,他苦悶地在屋子里關了三天,沒有人知道,當他再次鼓起勇氣踏出房門時,那些看他的眼神有多復雜,他是頂著多大的力,才假裝這件事從未發生的。

后來娶了的侄,一個知道他底細的人,以至于皇后每次看他,他都覺得在憋著笑,這是帝后不睦的□□,一切源全在這老姑上。

風水流轉,解鈴還須系鈴人,哪里栽倒了,哪里爬起來。因此看回來,是他現在的目標。不管用什麼辦法,讓自己撈回一點本,你看過我,我至也看了你,就不覺得那麼虧得慌了。

頤行這廂呢,哪里知道夏太醫此時的盤算。還一心覺得他人品很好,對待皇帝也好,小宮也好,都一視同仁。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